基于生态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03-20 09:40:52

基于生态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生态系统观念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影响正不断拓宽深化。它是生态环境观念引发人们理性思考的结果。语文教育的生态化建设是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语文课堂生态系统要树立正确的课堂生态平衡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广泛的课内外联系,使整个语文学习系统成为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课堂生态;语文教学; 情境优化;学生体验

语文,本应是一门最具人性化的学科,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可是,实际教学当中,语文教学脱离人的真实生活,脱离人丰富多样的精神体验,脱离人的生命本真,使学生失去了在自然常态下的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一切围着应试转,有了太多的功利性。这种缺乏人的真实、自由精神的糟糕的教育生态环境,导致许多学生到高中毕业时, 还不知如何“语”, 如何“文”。因此,反思和建构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对于语文教学及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1树立正确的课堂生态平衡观

“教育生态” 这一命题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可雷明提出来的,它的基本观念体现在“课堂生态平衡”上。所谓课堂生态平衡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优化课堂环境,协调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课堂呈现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以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并达到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传统的课堂是失衡的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我讲你听,口耳相传, 教师高高在上,是知识和真理的代言人,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并且是被迫抛弃自己观点的强制性接受,这种课堂,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也就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了,这种课堂当然不会有生命的活力。而现代课堂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教学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因此,我们要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建设起和谐的生态空间环境,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

师生间应建构平等的对话关系,促进主客体间的协同成长。生态的课堂,师生之间是没有鸿沟的。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左藤学指出的,当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多是“伤害与受伤”的关系。其实教师实在没有必要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教师绝不应凌驾于学生之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向的互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

语文教学既要求教育者正视乃至珍视学生的赋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怀着对错误的宽容,对学生的进步充满欣赏;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语文教学又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兼顾具体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这样的生态关怀,对学生而言,语文教育成了不断创造新的自我的有效方式。他们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知识的人,一个能充分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并得到宽容和鼓励的幸福的人;他们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着生命成长的需要。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敢说会说,敢疑善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能力和崇尚真理的态度,使课堂呈现出“生态”样式,它是生长着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更是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

2.1重组教室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课堂的生态要素之一, 建构生态课堂, 必得要创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才智开发的丰富灵活的教学环境。目前,我们的教室,似乎留给学生的生态空间太狭隘,太呆板。教室,首先是学生生活的地方, 它应该有生活的气息,没有让人窒息的压抑,没有一成不变的呆板,而是富有魅力和引人入胜的。这样的教室是“润泽的”,学生可以借助这样的空间看到语文的广泛用途,可以在这样的教室里重建学习母语的空间并获得焕发学习母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当努力打破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传统单调环境,改变教室空间布置,让教室成为“语文生态园区”。

2.2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对话教学民主平等的特性意味着师生是平等的主体,他们在价值取向、人格等方面都是相等的。他们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的信息;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学生语文学习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 语文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 我们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 真正把学生放在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听、读、说、写,“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表现原生态的自我。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喜欢用的固定句式引导学生表达课文的“美点”, 而不容许不“规范”的语言、句式或另类声音的出现。这种语言专制就过分地禁锢了学生的大脑, 使得我们课堂丧失了学生充满灵性的多元表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与自己或教参不同的答案, 要珍视学生内心独特的体验, 允许学生表达“出错”、“出格”, 按照自己不同的理解,各抒己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让师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心灵的约会,和谐的互动,共同排斥语言霸权现象,重绘语文教学应有的生命色彩。惟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健康的。

2.3提倡课堂对话教学。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为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奠定了情感基础。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都以一种充满爱心的积极态度参与双向交流。而且,学生有选择内容和程序的自由,对话教学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避免了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了学生在对话交流中的紧张畏惧心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已知和能力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话题,发表新的见解,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打破原有教学计划,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等进行适时调整和补充,促进学生的发展。再说,对话内容的非预期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揭示生活的本质,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具有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对教师来说则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要求他们的知识建构,心理素质建构更加完善,更加具备创新的特质。

3建立广泛的课内外联系

当我们用“生态”理念来审视当前常态下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课堂自身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严重割裂,这种割裂直接造就了课堂“花盆环境”。因为封闭,维系课堂生态的纽带――信息被阻断,信息之间的交流缺失活力,课堂也随之黯然失色。要让整个语文学习系统成为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我们必须贯彻“大语文教育”思想,以课内教学为轴心,建立起广泛的课内外联系,建构起一个真正适合语文教学的生态环境。

3.1建立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而今,一些学校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一学期接触的也只是少得可怜的几十篇课文,于是,课堂上充斥的是成人化的理解和语言,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兴味索然。表现突出的是,学生作文常常脱离生活实际,空洞无物,无病。因此, 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学校生活语文化。

3.2建立课堂与学科的联系。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存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把语文当作一个“纯文本”、一门“纯学问”来教,要充分利用语文与多学科之间的广泛横向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帮助学生广泛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为此,教师必须了解相关学科的相关学习内容与教学进度,寻找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综合安排本学科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以灵活运用于新的情境, 迁移于新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大、更新、更活,更充满艺术性,学生也易懂易学乐学,充满愉悦的生命体验。

在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教育生态”逐渐被接受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 走生本化的道路,努力创设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生态环境,那么,语文学科就一定能发挥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性,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迷人通道和自然的美丽图景!

参考文献

[1] 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语文建设[J].语文建设,2002增刊.

[2] 顾黄初.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J].湖南教育,2006(8) .

[3] 曹明海.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

[4]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

上一篇:异形柱结构和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探讨 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