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时间:2022-03-20 08:00:20

中职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英语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它既是一种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把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是当今时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并把两者有机融合呢?

一、重视感情投资,融洽师生关系,树立服务意识

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施教的对象一方面是心理压抑、厌倦学习的所谓“双差生”,一方面是充满活力、善于幻想、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年轻人,他们特别渴望情感体会、情感共鸣,特别希望能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师生间友好相处,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探求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从“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角色中脱离出来,从凌驾于学生之上到主动为学生服务,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挚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知晓他们学习英语的甘苦,用博爱和厚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即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天性,创造“敢说”的氛围。职中学生英语基础差,再加上害怕心理,他们在课堂上根本不敢读、不敢说。为了让学生的嘴动起来,我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不管讲对还是讲错,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发言一次就给一个“”,一堂课结束后,比谁的“”多,谁就是本课的最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打破了说的沉默,敢于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后,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用英语回答,比谁回答的次数多,正确率高,从而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的热情,实现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为了创造活泼、轻松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压抑、恐惧的心理,依据法国大教育家卢梭主张的“要以天性为师,不要以人为师”的理念,允许学生上英语课时可以任意调换座位,自由组合,这种志趣相投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不再害怕,能够大胆体验、交流。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感或认知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活动为载体”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内容。

三、以鼓励表扬为主,加强正面教育

无论哪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引起教师的重视。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智力发育尚不成熟,教师不能以学生一时的表现来做“好生”、“差生”的定论,特别对于差生,更不能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扼杀其学习兴趣。教师要更多地从正面引导学生,不要吝惜使用“Good”“Very good”“You are clever”之类的赞美词,这些赞美词对学生来讲是极大的鼓舞,他会从内心感到高兴,从而会更加努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之中,处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如:“你读得很流利”,“你发言很响亮”,“你在小组讨论时很活跃”等等,这种激励性评价就像催化剂,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这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

四、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气息,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认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从社会信仰、价值以及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乃至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故常称为“社会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挖掘文化内涵,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充分展示教材内容的自然美。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母亲。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懂得尊重大自然其实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2)充分展示教材的社会美。课堂既是英语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以及丰富的哲理,通过教者的传播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3)充分展示教材的艺术美。中职英语教材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题和内容,它本身反映这些生活时,采用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的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给人展现出令人难忘的美的境界、美的事物,同时也是教材本身体现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充分展示教材中的文化差异,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排除干扰。如中西方在称呼语、感谢和答谢、赞美、打招呼、隐私、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许多差异。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 Sir和Madam,而我们称Comrade;中国人初次见面时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培养创新个性,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发展水平上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以及有特长的发展;在教师的信赖下,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在教师的宽容下,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内都有机会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其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培养学生勇敢、独立、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为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对社会有作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中社会文化的挖掘,更好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完美的人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锐意创新精神的培养,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上一篇:浅谈“以学定教”,打造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下一篇:幼儿教育中不能缺憾的“三”个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