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3-20 01:37:49

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公民意识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关系到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思想品德课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要增强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促进其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下面以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为例,谈谈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思想品德课程的这一核心理念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好人”(积极健康)维度,二是“好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维度。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任务。

现代公民意识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自我层面的,即主体意识;法律层面的公民权利、义务意识,也称之为公民的身份意识,这是公民意识的核心;道德、伦理层面的公民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这是公民意识的升华;还有国家层面的,如爱国意识,民主观念、政治观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因此,具体来讲,公民意识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意识、公德意识等。

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内容板块,有机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2011版课程标准在内容修订上,还增加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护环境”“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等内容。课程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权利和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理性责权观、公平与正义等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二、探索培养公民意识的策略

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感性认识,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不断形成理性认识。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弘扬人本精神,创造性地挖掘教育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从公民的视角看问题,在实践中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做合格公民。

1.弘扬人本精神,促进公民意识教育的人性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弘扬人本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落地”——实现品德的内化与践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应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尊重学生生成的情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思想品德课不是一种知识课程,而是融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求教师树立综合课程意识,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把学好知识、发展能力、转化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第1课第3框“学会亲近社会”时,笔者引入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大量网友支持不扶倒地老人”。这一场景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对此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自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笔者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觉得该不该扶?扶了老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分析其利害,最后达成了共识: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心社会;但见义勇为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此时,笔者进一步追问:请你说说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畅所欲言,如:看到同学有浪费现象不能制止,看到地上有垃圾不能主动捡起……这时,笔者抛出第三个问题:“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对你有什么启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你有哪些合理性建议?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深刻认识到克服“看客”现象,人人有责,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学会亲近社会,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公民意识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在尊重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展开探究,深入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实现了知识、情感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自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2.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公民意识教育的支撑点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丰富和拓展教学素材。本地的人文生活素材、社会热点等时事资源、校本资源和网络资源等,都是重要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教师还可引领学生学会观察、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源,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这样的公民意识教育才具有实践支撑,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内化与践行。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第9课第2框“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时,笔者以备受社会关注的“保卫引发的打砸日货事件”为素材,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讨论“打砸日货是否是爱国行为”。开始,学生对事件纷纷表示愤慨,情绪激动,对日本充满了不满和憎恨的情绪,因而,不少学生认为打砸行为是爱国的表现。笔者先肯定了学生的爱国意识,然后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思考打砸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学生的情感逐渐趋于理性,认识到打砸伤人事件不仅对他人、还对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懂得了行使权利也要遵守法律;同时,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爱国要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支持国货,拥护党的领导等方式进行,懂得了要理国,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时政热点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法律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材和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和学情,沟通教材资源与社会资源,用鲜活的生活素材触发学生的情感,摒弃空洞的说教,为公民意识教育找到有力的支撑点,真正实现公民意识的内化与践行。

3.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性

公民意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品质。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新增的14条建议中,也提出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感悟;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公民自我成长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打破课内外的界限,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社会,通过调查采访、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方式,真实地参与公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第20课第3框“保护环境”之前,发动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参观等来搜集环境现状、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以及为解决环境问题所进行的努力等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学生积极响应,自发组成小组开展调查。有的通过网络,有的去图书馆查资料,有的询问环保部门……学生拍摄了大量照片,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料。教学时,先让学生展示调查成果,据此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体现和危害。通过原来的环境图片和被破坏后的环境图片进行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们被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身边会有这么多环境问题。学生在调查中已经有了感性认识,并有了初步的思考,因而能踊跃发言。他们为家乡严峻的环境问题深表忧虑,并积极建言献策;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学生领会到,保护环境事关重大,人人有责,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保护环境的政策,践行保护环境。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

4.实施多元评价,升华公民意识教育的深刻性

思想品德课的多元评价有其特殊性,因为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集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通过学生行为和外部表现才能确认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鼓励学生、家长、同学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评价的方式也要尽量多元化,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评与互评、他评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2课第1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时,笔者设计了“我的收获”“我的成长记录”栏目,让学生对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反思、自我鉴定、自我评价,主要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同时笔者又以小组评价的形式,让学生以向XX同学学习、向XX同学提建议的方式进行互评,主要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表现。另外,在评价时也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因素,因此,笔者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参与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家中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也看见了同学、家长、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也明白自己不仅是一个个体,还是班级的一份子,是家中的一份子,是社会的一份子,从而对自己的表现和责任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坚持多元主体相结合、多元方式相结合,让学生不仅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还要做一个对班级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好公民,这样才能让公民意识教育因为真实而有深度。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思想品德课程独特价值的体现。公民意识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强盛的基石,教师要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培养具有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江苏常州 213200)

上一篇:红棉树正气 鸿图导人生 下一篇:陈钱林说家教(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