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的地理国情教育

时间:2022-03-20 06:01:30

浅析新形势下的地理国情教育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海洋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新课标也着重强调国情教育的重要性,地理学科教学必须利用学科优势,发挥实施国情教育的作用。作为中学地理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以正面教育感染学生,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地理国情教育的主阵地,并结合鲜活的乡土地理素材,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国情教育氛围,培养和激发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地理国情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行动目标相统一,最终达到知国、爱国、报国的目的。

关键词:新形势 地理国情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55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海洋权益保护等问题。加强地理国情教育,清醒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现代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地理课程总目标分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而我国在地理方面的国情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地区差异大;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我国人民克服自然灾害所作的努力;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几个方面。

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学科优势进行国情教育呢?

一、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正面教育感染学生。国情教育必须以正面教育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必须先进行自我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国情,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念;教师必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才会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二、坚持把地理课堂教学作为地理国情教育的主要阵地。高中地理许多章节内容与国情教育联系密切,而每一地理国情内容往往是由两方面构成的,因此,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既要分析我国地理国情方面的优势,也不能回避国情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唱赞歌,而掩饰不足。例如:从2010年起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和消费水平排在世界百位之后,非常靠后,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还远没实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还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构建节约型社会。(下图为部分国家和地区财富分布图)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是,与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以消耗资源和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现象还相当普遍,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进行地理国情教育时,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只介绍祖国地大物博,只宣传近些年来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巨大,而不分析存在的不利因素,如我国人口压力大,科技水平低,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等,一味地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这样会导致盲目乐观。二是过分放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片面夸大发达国家的优势,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国情,更使得对祖国前途产生悲观情绪、失去民族自信心。只有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最终取得教育实效,以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以国情劣势激发学生的忧国心,以爱国情与忧国心铸就学生的报国志。

三、把国情教育与乡土教育有机结合。乡土地理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有着特殊作用。把典型的乡土地理事例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得乡土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在学习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节时,结合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水源地,组织学生参观丹江口水库及加坝工程,走访了解33万库区移民工程,分析水位上涨对库区内可能产生的影响,讨论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对汉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深入了解了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壮举,还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获取丰富的乡土材料,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地理教学多姿多彩,彰显了地理学科的魅力。

当然,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进行国情教育的必要途径,如结合时事,举办专家讲座,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开展学校或班级专题黑板报、知识竞赛和演讲等活动,创设国情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培养和激发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地理国情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行动目标相统一,最终达到知国、爱国、报国的目的。

上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