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主动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实施

时间:2022-03-20 12:42:16

谈主动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1-0036-02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贯彻主动性原则,强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投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乎素质教育的效果和成败,本文阐述了课堂教学中贯彻主动性原则的意义,并从建立互助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承认和重视学生的差异三方面谈谈主动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动性原则;意义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使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重点研究的课题。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实现“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总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主动性原则。

所谓的主动性原则,就是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真正主人,强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投入,自主参与,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课堂教学中贯彻主动性原则的意义

1.课堂教学贯彻主动性原则,有助于教师进一步认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诸方面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能获得提高,都获得生动活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将有利于教师更深层次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易于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从而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以主动性原则为指导,设计教学过程,将更快步入教学素质化的轨道。

2.贯彻主动性原则,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实现。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在主体意识强大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可以说,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教育活动必须再现出学生的某种主动性,知识传授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如果我们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获得学生的主动权,学生就会呈现出生命发展的自主色彩,就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能够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

3.主动性原则的实施,有助于开放型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亲身经验,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

主动性原则的实施,为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课堂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课堂内适当引入社会热点,融入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内容,各个环节更多地依靠学生去探索、去思辨、去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认识的需求和兴趣也会十分高涨。

学生在自觉的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对自身陶冶帮助极大,同时由于学生的主动投入,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并在课堂的群体活动中,学生广泛地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从而获得更多的亲身感受和体验,这些良性的感受极大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勤奋、诚实、坚毅、向上的心理素质,形成合作、竞争等现代意识,实现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动性原则,对形成学生优良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主动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建立互助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实施主动性原则的前提。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传统教学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只注重于结果而不注意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弊端的存在妨碍了主动性原则的实施和贯彻。

实施主动性原则,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互助平等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思想上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教学活动的发展,相信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只有从这些意义上思考,才能对每个学生有感情。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以“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为目标,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纳知识的地位,推向与教师一起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前沿,让学生也承担起教学责任。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认知的需求和学生的情绪,为学生情感和认知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重视教师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的做法。具体做法是:(1)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2)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只有懂得材料才能发现问题,学到知识。(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4)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以往上课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实际效果很差。在课堂上练,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在学习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着眼于学生“会学”、“善思”是实施主动性原则的核心。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更要着眼于学生“会学”和“善思”。布鲁纳认为,实现教育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或者“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须把知识一古脑儿地“倒”出来,而是尽可能把各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去精雕细琢每一个教学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喜欢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告诉学生,片面地认为向学生讲授的知识越多越好,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其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主动性原则,非但不是忽略和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将会更高。

3.承认和重视学生的差异,实现个性差异与全面发展的结合,是实施主动性原则的途径。

实施主动性原则,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性。由于个人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不同影响,造成了学生在智力、知识、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就为因材施教原则、主动性原则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一个外国教育家指出:“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以形形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的情感世界。”然而,现今的教育过于强调共性和统一,用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方法把那些千差万别的学生塑造成一个标准,丝毫不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妨碍主动性原则的贯彻实施。

实施主动性原则,就要求教师要以极大的热忱,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尊重学生的个。从宏观上看,应当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几个关键时期,因人而异,分类操作。在接受较高深的新知识时,在训练一个新思维方法时,在学习获得成功或遭受挫折时,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去点拨、去激励,切忌“一刀切”、“一碗水端平”,貌似公平合理,其实对层次不同、个性不同的全体学生来说并不公平。从微观上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要施以针对性的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里,不仅要讲究因材施教,还要讲究因时施教、因类施教。例如,有的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有发展潜力,即可指导他向自然科学领域涉足;有些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有发展潜力,即可鼓励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涉猎:有的学生属于慢智思维型的人,在思维的灵活性方面不如他人,但他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比一般人更有潜力,作为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和训练学生,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只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主动性原则才能得以很好的落实。

此外,主动性原则的实施,还有赖于外部客观条件的配合,如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使考试多元化、多样化;拓宽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信息交流多向化、主体化;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对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评估要有新的观念和标准等。这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会得到强化,主动性原则将会充分的体现。

上一篇:物理实验室建设的“后中师时代”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到课率低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