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改进前后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3-19 11:23:33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改进前后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不同针刺角度对采血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按照抽签法随机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出生的512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垂直进针采血,观察组改进进针角度,采用斜刺法采血,对比观察两组新生儿足跟采血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采血成功率,P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筛查; 足跟采血; 采血成功

[中图分类号] R71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methods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of blood collecton from neonatal heel in neonatal screening.Methods Selected 512 neonates,who were born from October 2010 to August 2011 in our hospital.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256 cases each group,control group underwent traditional vertical puncture method to collect blood,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diagonal puncture,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neonatal blood collection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neonatal screening; blood collection in heel; success rate of blood collection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临床用于检查甲状腺功能低下(congenititat hypothyroidism,CH)、苯丙酮尿症(phenylket onuria,PKU)等新生儿代谢性、先天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儿童健康,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基本措施之一[1]。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第一步,采血标本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临床上新生足跟采血时常遇到针刺足跟后出血量少,标本量不合格,反复穿刺,重新采血等增加了新生儿的创伤和痛苦,甚至有时会造成疾病未得到及时筛查,延误新生儿病情治疗而带来医疗纠纷[2]。为提高临床新生儿足跟采血成功率,我院改进传统的新生儿直刺足跟采血法,改进针刺角度,采取斜刺足跟法进行采血,并对两种采血方法的采血效果进行观察,现简要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样本选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出生的512例新生儿,均为足月健康新生儿。按照抽签法随机将512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56例新生儿,剖宫产141例,顺产115例,其中女性119例,男性137例,孕周(273.46±7.23)d,体重(3380.18±398.68)g,采血时间出生后(98.11±4.21)h;观察组256例新生儿,剖宫产138例,顺产118例,其中女性117例,男性139例,孕周(273.36±7.54)d,体重(3390.38±378.98)g,采血时间出生后(97.78±4.82)h。两组新生儿的孕周、分娩方式、性别、体重、采血时间等各项临床资料在足跟采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要求及方法

1.2.1 要求 采血时间,出生后72h,正常哺乳6次以上,末次哺乳在1h以内[3];采血部位均为足跟内侧或外侧;室内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为55-65%;操作者为责任心强、素质高、采血经验足的护师进行。

1.2.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在在沐浴室,水温38-41℃,室温26-28℃,沐浴,触摸足跟一段时间后,用75%乙醇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待干后进行采血。对照组采用直刺足跟采血法,采用一次性棱形采血针与皮肤成90°针刺足跟内侧或外侧,直刺深约(2-3)mm。用干棉签弃去第一滴血,然后挤压穿刺点四周的皮肤,使血滴渗入滤纸,共采集两个直径大8mm的血斑。观察组新生儿足跟采血改进针刺角度采用斜刺足跟法进行采血,采用一次性棱形采血针与皮肤呈35°-45°角进针,斜刺深度约(2-3)mm。用干棉签弃去第一滴血,一手四指置于足背部,拇指置于新生儿足跟处,并指向针刺部位,一手握住新生儿的踝关节上部向下挤压,两手有规律的挤压、放松、挤压,其他操作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足跟采血成功率。针刺新生儿足跟内侧或外侧1次,轻压针刺点四周,血液渗出,采足2个血斑为采血成功;针刺新生儿足跟内侧或外侧2次,挤压针刺点四周,血液渗出,采足2个血斑为采血困难;针刺足跟2次以上为采血失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P

2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采血成功率为93.4%,对照组新生儿采血成功率为69.5%,观察组新生儿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采血成功率,P

表1 两组新生儿采血成功率结果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临床发现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代谢性、先天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基本措施之一。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新生儿出生72h后必须进行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两病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类疾病,防止由于病情的发展对新生儿造成不可逆的器官和组织损伤,从而降低此类疾病的危害,维护新生儿的健康。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环节,采血标本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上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的常规方法是足跟采血,而且目前越来越多的检验项目采用末梢足跟血。由于新生儿血容量集中于躯干的生理特点,临床新生儿传统的直刺足跟采血法时常遇到针刺足跟后出血量少,标本量少不合格,反复穿刺,重新采血等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及家长的不满,因此改进传统的足跟采血方法,提高采血成功率意义重大。

解剖学理论证实[4]真皮内有真皮下血管丛和下血管丛,具有储血功能,血管多,血流量丰富。在临床足跟采血时,针刺深度影响采血质量,传统的直刺足跟采血,垂直快速进针,人皮深达3mm,已经越过真皮下血管丛,进入脂肪层,此处血管少,血流量不丰富,因此量常不足,后反复挤压局部又导致血片中组织间隙液过多或溶血,影响采血质量。改进后的方法,采用斜刺法,针头与皮肤呈35°-45°角进针,刺入皮下垂直深度始终小于3mm,刚好达到真皮下血管丛和下血管丛,提高了采血成功率,同时挤压手法由肢端向足跟方向挤压,受力面积大,局部压力减小,减少了新生儿的痛苦,降低了溶血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血片质量。

参考文献

[1] 孔庆坤,张丽伟.新生儿疾病筛查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25.

[2] 黄丽.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的技巧分析[J].护理研究,2010,17(10):103.

[3] 马玉兰,张清涛,刘俊敏等.成功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方法的研究[J].中华实用医学杂志,2004,15(4):1.

[4] 李日清.新生儿血糖筛查足跟采血针刺角度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6,28(7):1113.

上一篇:翼状胬肉逆行丝线牵拉在手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氯吡格雷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