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音乐课的实践与创造

时间:2022-03-19 08:37:46

新课标下音乐课的实践与创造

摘 要: 文章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即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文章主要围绕新课标下音乐课的实践与创造展开论述。

关键词: 新课标 音乐课堂教学 创造 实践

传统音乐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以解决若干个知识点为每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因此,按照要求,每节课教师要教学生五线谱的系统知识,教会学生视唱练耳,并在二部歌曲中进行合唱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部分课程内容,但学生沦为了接受知识的小机器。等到初三时你问他们对音乐有什么感受?音乐知识能不能运用自如?我想答案会令每个教师都感到失望,更谈不上对音乐有什么创造性的理解等。我们在学生身上感受不到丰富的音乐内涵,感受不到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活力。而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在音乐创作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其在编排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大突破,过去教科书上内容“繁、难、多、旧”的现状有了很大改善。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结合新教材特点,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教学。

一、重视课堂的律动实践,是打开学生创造力的闸门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音乐课堂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表演、歌曲演唱还是音乐创作,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美。在音乐教学中,采用音乐活动课(游戏)的模式让学生在初步学习音乐之后的音乐活动中,相互合作,参与实践活动。如《欢乐的啦啦歌》,首先播放一段音乐,倾听音乐加入律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试着动动跳跳,随着轻松的音乐节奏,学生像模像样地开始手舞足蹈起来,只要跟上强强弱弱的节奏,任何动作都不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在音乐中的简单动作实践,创编出手脚自如运用的律动,并能感受和体验歌曲音乐的特点。通过动作的实践,对三拍子节奏有了更深的印象,对歌曲演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小组分工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

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我们应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欣赏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师生合作完成欣赏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提倡课堂讨论,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提倡“优点鼓励”。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作品的演唱形式、歌曲伴奏、二部创作等加以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如教完综合课《茉莉花》之后,首先提出问题:如何为民歌编排更好的形式活动?你认为这首民歌除了齐唱,还可以怎样的形式演唱呢?分组让学生合作思考。这个环节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前提,使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准备参与小组讨论的素材,讨论时发表个人见解。接着是小组讨论,这是核心环节,它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发表简介、参与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将个人的见解转化为全组的共识。接着是小组交流,由小组代表或方案设计者将讨论结果向班级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以学生为主。教师抓住契机,发展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自由选择、自己认定、自主参与、形成适合自己的艺术创造。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引导学生参与感受音乐实践的活动方法。所有的音乐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获得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一首作品有多种理解;同一首歌曲有多种演唱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践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只有通过良好的音乐实践,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体验音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表现和创造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和创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努力。

上一篇:浅析徐州技工教育发展对策 下一篇:“教学反思”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