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研究

时间:2022-03-19 12:54:32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研究

作者简介:秦燕妮, 女, (1975.12.20 ),湖北红安人, 黄冈职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计算机。

摘要:就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稳定。市场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就业难使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与有效干预,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大家日益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压力;心理适应

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感的高校毕业生的人生在就业时面临重大的转变,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调研

(一)就业特点

1、就业竞争加剧

中国大众化教育发展后,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例如:2011年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13万人,增幅约2%,那么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2013年699万,未来5年年均700万,约占新劳动力的一半,再加上中职生,初高中未升学和退役军人,总量1600万。就业竞争变得更加严峻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总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适合他们的岗位竞争激烈,就业空间变小,压力自然增大。

2、就业失衡加剧

首先,就业城市分布不均。发达城市发展机会多,空间大,待遇优深受毕业生热衷。2010年报告说:2009届毕业生中,“211”院校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比例为44%;非“211”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首选主要是副省级市,比例为45%。这种区域发展和城乡差距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没人愿去而急需智力、人才投入,有些人没事干,也有些岗位没人干。不是不去干,而是政策往往有时落实不到位或过程不畅,就业发展空间小,造成不少压力。

其次,专业岗位结构失衡,很多专业技术岗位招不到人,而一些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特别是正在实行技术和产业转型的企业“ 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问题日趋复杂。

(二)压力现状

1、物质方面

《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说:大学生求职成本逐年增加,零九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为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比零八年上升约1/10。对纯消费型毕业生是一个沉重的物质压力。

2、精神方面

高校毕业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高校毕业生对自我和社会认知不足,工作单位、薪资、兴趣爱好、工作性质、所在地域因期望与现实不符而产出巨大落差,还有一些毕业生对选择就业、继续深造、还是考公务员很矛盾,无法把握产生心理焦虑。

(三) 研究意义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过大的就业压力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就业进程。积极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心理,使其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一)社会原因

1、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变化

目前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明显提高。就业、人事、考证、参军、户籍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够健全,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

2、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政府公务员岗位受捧条件较高,而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因工资待遇较低就算需要大量毕业生也不被看好;加上少数企业用工不规范,甚至带着偏见和歧视招聘,毕业生往往因为性别、制度限制、户籍、名牌效应、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等因素减少机会,导致就业压力剧增。

3、高校人才机制与就业需求脱节

(1)专业教材、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专业教材、教学模式与市场化就业模式产生矛盾。冷热专业迅速转换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些专业师资不足,有些专业分得过于细化,教学模式缺乏积极主动性和适应性。

(2)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仍停留在指导的初级层面,而对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素养、就业渠道的深层帮助还不够,就业教材少,信息单一滞后与整体教学模式相脱离。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据统计:毕业生就业物质压力转移到家庭,父母过度干预就业会致使多数毕业生心理负担增加,极易发生家庭冲突。

(三)自身原因

1、大学生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多。新华社报道:我国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重视度显示:专业能力占47.8%,自我表达能力占55.3%,人际交往能力占56.8%,环境适应能力占66.9%,外语能力占45.2%。而当代大学生普遍社会阅历、社会责任感少,协作能力、管理能力欠缺、知识过于理论化,思维模式化而不符。

2、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差

一些毕业生由于社会经历、性格及家庭背景因素,情绪敏感易波动不能客观冷静分析问题,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和耐力,怕不能承担等,这种状态抑制了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 缓解压力,提高心理适应力的方法与途径

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积极发挥社会功能和作用

1、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机制

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改革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地区间流动限制;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服务管理提供便利。例如: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加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引导大学生深入欠发达地区, 通过政策的方式使其与市场就业机制相适应。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

2、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完善就业机制

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出策提供电视网络等渠道提供安全及时高效的就业信息,建立合理人才就业机制。对需要帮助的毕业生提供资金或技能帮助,鼓励积极创业。

3、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紧跟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和监督制度;注重毕业生整体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估现实和自我,构建合理职业目标。定期开展就业、创业、心理、职业道德等专题讲座。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客观的评估自己,深入分析职业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特点,使大学生明确长短期职业目标,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

(二)注重家庭影响

家人正确引导,帮助建立恰当目标;爱和鼓励为主,积极沟通和关注;不管如何积极面对,坦然接受一切顺与不顺,加强自我协调和奉献。兼顾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的正确关系;以身作则,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业不仅是毕业生个人问题,也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在精神上,一方面父母要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要给学生提超出其能力之外的目标;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充分的理解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教会学生合理释放压力,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自我调试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发掘自我潜能

1、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科学规划,做好就业准备。科学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对未来社会的洞察力,从而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善自己。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面对现实,坚持以贡献社会为导向,将个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把社会责任与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毕业生可结合自身优势与不足,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勇敢面对现实,不断历练自己,增强就业信心。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蕾.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及其调适[J].高校教育工程,2010(3).

[2]付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干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12).

[3]颜舒.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倾向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上一篇:我国大西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输液时血液为何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