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力学》课程适应产学结合的改革

时间:2022-03-19 11:51:23

谈《建筑力学》课程适应产学结合的改革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还应考虑到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力争将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及时引入课程教学。因此《建筑力学》课程的构建应注重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注重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注重本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和衔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就业;实践;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调试员、编码员、测试员、检验员、管理员等。因此应按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订单式”培养正是这种需求的集中体现,应大力推广和提倡。同时,学校也应针对企业所需的产品与技术进行开发,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研发产品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为使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无缝衔接,与技术发展方向合拍,就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学者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制定。为此,作为《建筑力学》教师的我,也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需求,所以,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

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性质。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几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建筑结构的组成方式,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对结构内力、应力及位移的分析计算问题具有初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如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钢结构等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力学基础。学习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知识。

《建筑力学》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本课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确立课程目标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建筑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需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和技术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

本课程还强调学生对本学科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分析结果、规范标准的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等的探究,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及顶岗实习提供必备条件。

2课程基本理念

《建筑力学》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总目标出发,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为载体,以“教、学、做一体”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保证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与工程实际应用“零距离”接轨,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校企合作编制课程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热爱专业、积极进取的职业情感。

2.1发挥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是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校内和今后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每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建筑工程相联系,避免抽象地讲解纯理论,让学生学习时明确所学内容的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2紧跟行业发展,培养行业所需人才

《建筑力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行业技术和标准更新较快。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力求紧跟行业发展现状,及时引用新技术和新标准。为此,应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提供实际工程案例及图纸。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开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实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2.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多样化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音像、多媒体、仿真软件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运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教材、教案、课程等教学资源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深入进行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课程团队共同分析梳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课程标准编写中,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结构受力的核心能力,使其能深刻理解提高构件承载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2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为导向,组织课程教学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变本书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通过具体工程案例和施工图纸,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实现现场教学、边讲边练,“教、学、做”融为一体,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3.3以过程评价为重点,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一套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发展,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强化课程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作用,更真实地反映课程的能力目标和教学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1]姚丽萍.职业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考试周刊.2012年第48期

[2]侯秋月.产学结合教育与工科院校大学生成才路径探析——以陕西工科院校为例[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年第5期

[3]李政铣,周忠华.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与思考[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上一篇:我家有面纸糊的“画画墙” 下一篇:浅谈水库工程项目的防渗漏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