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M1E理论的会计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3-19 10:40:50

基于5M1E理论的会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会计课程教学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5M1E是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将该理论引入会计课程教学进行因素分析,明确改进措施可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5M1E 会计课程 会计课程教学 会计课程教学过程

一、引言

会计课程教学是理论界普遍探讨的热点问题。纵观近年的研究成果,一类是从会计教学体系、会计教育等方面做出的系统性研究,如“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对策”、“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等;另一类是从具体教学方法或结合具体会计课程做出的针对性研究,如“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基础会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沙盘模式教学情景设计与实践”、“《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经管类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思考”等。本文对这两大类中涉及到的与会计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会计课程的课程设置、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总结。

二、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 潘煜双等(2009)认为,会计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分层次确定各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应定位于培养一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凝练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提高专业的适用性。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实务型,学术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型,培养学生具有研究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生教育更要强调学术研究能力,地方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复合型,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孟焰(2008)认为,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美、英国家的会计教育目标,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并随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寻找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要从目标设定这个视角加以审视,即会计人才的供求双方需要及时有效的沟通。美、英大学会计教育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是与其对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大学的会计教学能够培养出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人才,会计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李长青认为,会计教育要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技能要求,找准学校专业定位,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应从满足通识教育、突出特色教育、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等角度来调整课程体系构成,整合课程内容。栾甫贵提出了会计学专业中要坚持的哲学思维、比较教学、解惑教育、整体理解、经济后果、产权维护、管理思维、服务管理、道德教育、政治协调等十种教学理念;王爱国教授认为,30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理念可分为专才教育理念和通才教育理念阶段。他倾向于通识教育理念,赞成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专业教育。综合以上专家的观点,对于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不管各位学者是从教育的层次出发,还是从国内外的比较出发,还是从学校的定位出发,甚而至于从思维的逻辑角度和方式出发,基本都本着通过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正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的:“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为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成为社会所认可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学以致用的实战家。

(二)会计课程教学的课程设置 李秀莲提出了构建“柔性”课程体系、加强系列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的对策。曲吉林认为,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朱莲美提出了一套以财务报表为核心,旨在培养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戴新民教授根据CPA专业的素质要求,提出应该设置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五大模块课程体系。王华认为,要以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作为导向来设计和设置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要从专业能力培养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要淡化专业学科界限,改变专业课程过多,专业课时大的现状,要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孟焰(2008)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已经非常接近于发达国家,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高校中,教学计划更新速度比较慢,已经发现了不合理的教学结构,却迟迟不肯做出变更;此外,因人设课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必要的课程可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最终被放弃;再者,开设课程的先导课程规定不够明确,或者干脆没有强制的规定。李晓慧(2009)认为,会计课程体系应当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既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又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从社会、经济、生活大背景中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纵观以上专家的观点,会计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上文各位专家提到的目标和理念,同时,考虑会计课程本身的学习特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一种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服务的行业较多较杂,即会计课程的学习是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服务的,但又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感,因此,要将会计课程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

(三)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 刘永泽(2004)系统阐述了实现会计教学内容、会计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国际化的途径和对策,强调会计教育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等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李晓慧(2009)认为,会计课程教学应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学和体验”为主。减少老师课堂讲授知识和概念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利用“课堂圆桌会议”、学生演讲、案例讨论、做试验或实操等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如何利用获取的知识来合理配置资源及动手分析和决策,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不断进行演练和实践。孟焰(2008)提出,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在技术层面落实,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常说重要的是给学生捕鱼的网,而不只是那条鱼,但问题在于教师可能也没有那张网。这完全不能归咎于教师个人,因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课题、课堂讲演、分组辅导、校外实习等丰富教学方法的采纳必须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为实施的保障,现有的课时安排、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等都要重新设计。启发式教学无疑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国际会计师职业教育标准指出,职业会计师所需要的技能包括智利能力、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能力、交际和交流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五个方面。这些技能的培养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国际教育准则》明确提出了鼓励会计职业教育者“使用一种广泛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就包括发达国家的会计教育目前所采用的案例教学、研究计划、小组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综合以上专家观点,可以看到,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理论界已经总结的较全面了,并且相应具体方法也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关键问题是长期以来的教学观念和习惯,这些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是否均得到有效实施,在实施中的瓶颈是什么?值得探讨和研究。

(四)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 李晓慧(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的实地考察,发现英国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其实也是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的,由课程论文、小组作业及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其中,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课程论文的评价主要通过参考文献的数量及其对文献的评述和引用、研究方法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小组作业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演讲的结构和内容、每个成员演讲的语言表达、观点阐述、证据与观点。孟焰(2008)认为,我国本科会计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不少弊病。很多课程的成绩是由期末一次考试的成绩决定的,如果不按试卷成绩上报教务部门会有麻烦。考核标准绝对单一,这不但有失公允,也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态,即使平时不用功(甚至不上课),考试也能过。美、英国家商学院将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的方法很值得推广,但要注意避免平时成绩评定的随意性,力求按学生的努力程度加以区别。刘永泽(2004)认为,我国目前在评价学生时,都是以学校为主导,但学校在进行评价时过分强调全面发展以及评价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不关联,学校对成绩的考察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导致其他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处于下风,然而这些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对必修分数的考察又只注重卷面成绩不重视实际能力,只注重期末成绩不重视平时成绩。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仅凭考试来定夺,知识掌握不很扎实的学生往往靠临时抱佛脚能取得好成绩。因此,需要改变学生评价方法,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该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考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这种调查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首要选择。综合以上专家观点,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首先是跟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其次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灵活度,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人为操纵、不客观、不好量化的弊端;再有就是刘教授提到的可以结合市场这把尺子来衡量,因为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接受市场的考验的,这种观念可以理解,但具体怎么落实、可操作性如何?总之,考核学生其实也是在考核教师,具体怎样有效的考核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

三、基于5M1E理论的会计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一)人(Man) 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质量。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是理论和实务联系较为紧密。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的基础,抽象、晦涩难懂;会计实务:会计理论的运用,操作性强。与此同时,要想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对会计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作者认为会计教师应主要具备如下这些能力:第一,会计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专业知识不单指狭义的会计知识,而应是广义的专业知识,即除了会计外,还应精通与会计相关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等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触类旁通;第二,会计教师不仅应具备上述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这也是会计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游刃有余;第三,会计教师还应具备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广博的其他知识,比如文学修养、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等,这些都可以使授课锦上添花。因为做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讲授会计课程时,更要求教师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问题形象化…这种讲解能力与教师广博的知识面是分不开的。至于学生这个因素,虽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直接因素,但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的素质相应也有差别,在此无需展开描述。

(二)法(Method) 教学过程不同于生产过程的另外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方法。生产过程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定、程序化,而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比较灵活。如果说“人”的因素是教学质量的根基,那“法”就是教学质量的灵魂。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个宽泛的大概念,我将其划分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的具体方法两大方面。教学理念方面,我们应摒弃以往一堂课,一本教材,教师按大纲将内容讲解完就走人,学生上完课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学生和教师互动很少的方式,而应本着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在本科阶段的会计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按照教材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要给学生指定几本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其他版本的教材让学生去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编者对同一知识点的诠释,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点进行复习、深刻理解的过程,比单纯布置一两道题目的效果要好。除教材外,还应指定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期刊杂志让学生看,这些杂志既应包括与会计相关的学术性的杂志,也应包括与企业、管理等相关的杂志,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有助于学生日后科研方面的发展。这样,最终使学生感觉到,上完课只是他学习的开始,形成学生自主看书钻研,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良好局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备课,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知识点的微妙变化、相互关联,备课时都要把课上要讲的内容再看一遍,保证自己确实搞懂了。然后再考虑怎样讲解,以使这些晦涩的理论比较容易的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备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就要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其他知识,梳理讲课思路,组织授课语言,将所讲的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理论通俗形象化。其次,谓厚积薄发,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讲课顾名思义,讲解课程,语言方面的运用在上述备课过程已经提及,除此之外,教师讲课还会利用相应的辅助工具。当今,教师的教学工具不仅有黑板(粉笔),还有电脑(投影仪),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板书,还可以使用PPT。教学过程中电脑的引入确实给传统的板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但同时,PPT教学方式的便利、生动也给传统板书教学带来了竞争和挑战。因此,有的教师理所当然、顺其自然的丢弃了粉笔,以此摆脱一堂课下来满手、满脸、满身粉笔灰的“白粉佳人”时代。但笔者认为,尤其对于会计课程,这种完全依靠PPT讲课的方式还是不可取的,会计教师应当将板书和PPT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需要用T形账户演示账户之间的关系或其他需要画图画表画线的逻辑性比较强、理解起来较困难的内容时,教师就必须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即所谓手把手的教。而对于一些讲课的提纲,讲课需要的辅助练习题、会计分录等内容,PPT的方式既省时又形象美观。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只顾自说自话,而应兼顾学生的反应,这个在下文也会提到,从而适时调整自己讲课的速度、方式等。总之,教师精心的备课,两种教学工具的结合使用,学生反应、课堂气氛的整体把握和灵活控制,均是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良“法”。

(三)测(Measurement) 教学过程的测量,也与生产过程的测量有很大差异。生产过程的测量通常都有一定的标准,易操作。而教学过程的测量,有弹性、灵活性,没有标准,难操作。传统的教学过程的测量方式主要是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以分数来衡量。本文认为,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是理想和实用的方式,学生通过期末突击考个高分,结果过个一年半载又统统把学的东西还给老师的现象并非不存在,而会计课程又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们的饭碗,因此,传统期末考试的方式只能作为考核教学过程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方式。我们应该本着当前与立足长远相结合的原则,重在平时,动态的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监督和测评。具体而言,“本着当前”,即采用随堂提问的方式动态了解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了解前文教学理念中提到的所布置课外内容的完成情况。“立足长远”,即平时就要给学生树立考会计证、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观念和信心。因为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的学时毕竟有限,这样学生的眼光就不会只局限于应付期末的考试,从而树立持续不断学习的态度。那么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上述某种考试,甚至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并且如果在工作中做的游刃有余,同时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不都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很给力的一种“测”吗?

(四)机(Machine)、料(Material)、环(Environment) 会计课程教学中,“机”可以指教学的工具,如黑板,电脑等;“料”可以指教材、相关辅助资料等;“环”可以指校园及周围的环境、教室的设施和条件、上课的时间等。这三方面,笔者将其统称为“硬件”方面,这些因素灵活性不大,并且在“软件”方面的三个因素分析里也曾提到,所以在此就不再展开描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业企业质量控制的5M1E分析法运用于此,从这一独特视角对会计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新的分析研究。会计课程教学过程的把握,以至于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我们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2]刘永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孟焰:《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2期。

[4]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5]潘煜双:《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6]钟念:《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11年第25期。

[7]时军:《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财会通讯》2011年第27期。

[8]梁工谦:《质量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Leaving the nest 下一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