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检测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与尿微量清蛋白的意义

时间:2022-03-18 05:02:10

过敏性紫癜检测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与尿微量清蛋白的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与尿微量清蛋白,初步探讨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易发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红细胞压积增高,有肾脏早期损伤者更明显。结论: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增高参与了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与尿微量清蛋白形成密切相关。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纤维蛋白原;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

[中图分类号] R725.5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37-02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与紫癜性肾炎的关系,对在我院就诊的12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2006年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26例中,检测尿分析及尿微量清蛋白均为正常者62例,设为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3~8岁;单纯型15例,关节型17例,腹型12例,混合型18例。12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检测尿分析正常、尿微量清蛋白增高者53例及紫癜性肾炎11例为尿微量清蛋白增高组,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3~14岁;单纯型11例,关节型12例,腹型14例,混合型16例,紫癜性肾炎11例。

对照组为同期正常体检儿童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11岁;无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及其他血栓性、出血性疾病,检测尿常规及尿微量清蛋白均为正常。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过敏性紫癜患儿于发病5~10 d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正常体检儿童亦测定FIB、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FIB测定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用109 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 3 000 r/min离心15 min,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用清晨空腹1 h尿液,2 h内检测。

1.2.2 检测方法纤维蛋白原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于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RRAY360速率散射免疫比浊仪上检测,试剂均采用原装配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FIB、HCT指标在三组间比较均有差别,尿微量清蛋白增高组高于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和对照组,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各组间FIB与HCT的比较结果(x±s)

与对照组比较,*P

与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比较,P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可形成高凝状态。紫癜性肾炎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肾小球免疫性损伤有关,免疫反应异常是引起肾小球疾病的关键。在非免疫因素中,凝血或纤溶障碍是促进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均证实,肾脏损伤常伴有纤维蛋白沉积、血小板聚集,导致肾小球内凝血,加重肾脏损害[1]。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有肾脏损害者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增高更明显。纤维蛋白原是肝脏细胞合成的不均一性蛋白质,作为凝血因子,是参与止血、血栓形成的主要物质[2],其增高可使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黏附在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易于血栓形成[3]。纤维蛋白原可与血小板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并通过氧化应激来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黏聚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加重高凝状态[4]。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压积有密切关系,当Hct超过0.45时,血液黏度随着Hct的增高呈指数增高[5]。因红细胞压积增高可导致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增加,结合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易于形成微血栓,阻塞小血管,造成组织缺血、低氧,该因素又进一步促使肾脏生成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实验证实,血流变紊乱可通过改变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引起蛋白的排泄,同时可直接导致肾动脉硬化,加速肾脏损害的进展[6]。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升高可使机体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提示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升高是患者易患紫癜性肾炎的高危机制之一。定期监测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尿微量清蛋白,及时改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高血红细胞压积可减轻高凝状态,可能对缓解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胜达.高凝状态对小儿肾脏疾病慢性进展的影响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3(5):265-267.

[2]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2-203.

[3]沈晓刚,沈汉超.高凝状态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7(25):539-542.

[4]刘子英.纤维蛋白原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3):199-200.

[5]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0-51.

[6]Grllden G, Perin PC, Bazzan M, et al. PAI-I and factorⅦ activity are higher in IDDM Patients with microalbuminuria [J]. Diabetes,1994,43(3):426-429.

(收稿日期:2010-01-11)

上一篇:蛛网膜下腔麻醉手术患者导尿时机的选择 下一篇:血清载脂蛋白A1的含量与肝硬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