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未识别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17 08:44:34

贵州师范学院“未识别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以贵州省特有民族――“穿青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穿青族”学生现状的了解和调研,以试点的形式分析贵州省“未识别民族”现实存在困难,结合《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旨在使“尴尬民族”的就业不再尴尬,同时填补我国就业研究的一项空白。

关键词:贵州;“未识别民族”;就业

国家发展是为了改善民生,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推动和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实现“劳有所得”是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贵州作为一个移民大省,拥有着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的人口组成成分,其中有一些民族群体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未能明确其少数民族身份,而拥有这种“未识别民族”身份的群体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困难。随着一代代“未识别民族”青少年踏入高校,步入社会,他们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迫使我们要关注这一类问题。

一、贵州省高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现状

从大西部整体就业水平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等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疆域辽阔,但大部分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2013年,西部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176.08万,而贵州高校毕业生人数为9.6168万人,就业率为87.3%,乍一看贵州省高校的就业率颇高,较当年全国就业率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得出,仅2013年贵州高校未就业人数就高达26000余人。加之前几年的遗留未就业人数,来年的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从全省就业状况来看:全省的就业工作总体呈现“一稳、二法、三缓、四新、五服务”的特征,即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一法一条例”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压力得到了较好的缓解,但“一大两难三突出”的特征仍然存在。

二、“未识别民族”――“穿青族”大学生的就业境遇

(1)贵州省高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招生范围的扩大,“未识别民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给高校的教学管理都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课题。贵州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新建地方高等院校,其主要生源对象多来自贵州西南地区,其中贵州生源超过每年招生生源半数以上,其中以“穿青族”学生为代表的“未识别民族”群体身份认证问题在全校各个专业都有体现:①根据现存问题的产生,笔者对我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被调查的100名学生发放的问卷统计得出,拥有像“穿青族”一类的“未识别少数民族”群体占抽样群体的11%,数量庞大,但该群体学生普遍表示在日常的学习和集体事务办理时,民族身份难以界定;②该群体的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是民族文化在现代的学生群体中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扬和认可;③在面对相关的少数民族扶持政策时,“未识别民族”显然处于一种尴尬地位,能否享受少数民族身份待遇多半依赖当地职能部门负责人员主观判断。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校第一、二批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逐渐踏上社会,“未识别民族”学生群体的就业初现端倪:一方面,少数以“穿青族”为代表的“未识别民族”从各自的民族意识中,他们认为自己拥有自己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同时也愿意传承自己的民族风俗,不愿意被汉族或者其他民族同化,后期会由于民族问题未明不能办理有效身份证,甚至有些因证件不全无法参加国家组织的相关资格考试,最终导致无法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多数的“未识别民族”在民族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他们不得不妥协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文化和待遇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享有,如许多“穿青族”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后,只能将民族改为汉族而不能享受少数民族政策。

(2)据调查拥有这样“未识别民族”身份的“穿青族”学生在贵州省的各个高校都确实存在,且占全体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3.17%(民族大学除外),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数字,这样一个庞大的不能“平等对待”的就业群体,对贵州省的高校就业工作是有一定影响的,而越来越多以“穿青族”学生为代表的“未识别民族”群体得到来使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变得颇具必要性。

三、化被动为主动,抓机遇迎挑战

1.把握政策,产业兴“族”

首先,充分利用各方政策。现今,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注热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大到国家中央,小到地区单位,民族政策的制定还是相对宽松的,随着《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的出台,以及国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推出,无论是否是“未识别民族”身份,都应该充分了解,积极准备,主动出击,趁势而起。

其次,正视自身民族特色,合理选择就业途径:“未识别民族”就是“特色民族”,“穿青族”就是“穿金族”。2013年来贵州考察时说:“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来贵州可以生产‘空气罐头’”,这是奠定了贵州旅游文化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贵州拓宽就业发展上的一条特色之路。在贵州大山深处的神秘的民族,正是贵州生态旅游文化发展道路上的瑰宝,特殊民族身份的高校学子在选择就业途径的同时应该着重选择富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工作,创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地,建立神秘未知民族风俗民情馆,同时带动地方食品、民族饰品等民族特色产业链的发展。

最后,走出大山看世界,走进大山促发展:弱国无外交,弱族识别难。无论是穿青、尔苏还是摩梭族人,他们被划归为“未识别民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共同存在的原因有一个,那就是“弱”,弱在人口稀少,弱在经济贫困,弱在科技落后,弱在文化缺失。一个人的富裕并不能带动一个民族的兴旺,要想“被识别”首要做的就是带动民族的共同发展,走出大山不易,走进大山更难。当一批高校的学子回到当地,通过自身努力带动起一个特色民族产业的兴起时,“被识别”不难,“就业”更不难。

2.“反哺”促建,特色富“族”

(1)“未识别民族”的成因就是因为该族群的可识性很少,人口、文化、饮食、风俗皆有待挖掘,“穿青族”作为贵州特有的民族之一,若能充分对该民族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及发展,对贵州省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2)发展特色经济文化是开拓贵州省就业渠道的有利途径之一。在贵 州这样工、农、服务都欠发达的地区而言,特色民族文化经济是发展的首选途径。以“穿青族”为代表的“未识别民族”高校毕业生既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既有蓬勃的服务热情又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作为回乡“反哺”的不二人选,他们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更能带动一大批的当地人群就业。

(3)“高校就业”和“特殊民族”作为两大当今热门话题,期间特殊人群遭遇特殊境遇更是引人深思。笔者从实际工作得出感悟,力求改善社会之中各矛盾关系,旨在促使贵州省就业工作真正做到“特殊民族特殊就业,充分解读政策需要;正视自身民族特色,发展本族文化产业;‘反哺’就业优势强大,链条产业劲头更足”。

参考文献:

[1]崔智涛.从美国生涯咨询的发展看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9(05).

[2]张万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上一篇:“任务驱动法”在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教学中... 下一篇:关于美国品格教育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