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人的异化主题及深层意蕴

时间:2022-03-17 12:37:43

《聊斋志异》中人的异化主题及深层意蕴

内容摘要:人的异化,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出现了诸如《阿宝》、《促织》等诸多名篇。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在此题材下的有关爱情、复仇及惩戒这三个主题,并进一步揭示了在此主题下所包含的深层的社会意义和心理诉求。

关键词:聊斋 异化 心理诉求 自由

人的异化是《聊斋志异》中的重要题材,其异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复仇、爱情和惩戒,在此之下则隐含着作者蒲松龄潜意识的心理愿望,反映了时代的独有特点。

一.复仇主题的特点及深层含义

复仇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历史上的名篇数不胜数。而聊斋中的复仇延续了历史的传统,人异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复仇。

1.为复仇而异化的特点

(1)复仇者的行为皆是压迫下的被逼无奈之举。如向杲的哥哥向晟为庄公子所杀,在庄公子的贿赂之下,官府没有给其申冤,这之后才有了他化身为虎,替兄报仇的事。而《博兴女》中的民女王某,被恶霸偷掠走,逼淫致死,其父不知女儿的去向,计无所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某化身为龙,取了恶霸的头。

(2)复仇者所异化的皆为具有理性的猛兽。向杲化身为虎,王某化身为龙,化身为兽类之后,他们便没有了人间各项规矩的约束,同时获得了强大的力量,然而其复仇的对象仅止于仇家本身,并没有滥杀无辜。这说明了复仇者虽然外形为兽类,但并未被仇恨冲昏头脑,其内心中依然保持着可贵的人性。

2.为复仇而异化的深层社会原因和心理意识

(1)“以暴抑暴”的传统

中国古代社会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法制的传统和精神,再加上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对下层人民的严酷剥削,这就导致了人民对于压迫者的暴力反抗也格外的强烈,这种现象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从《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篇到《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这种“以暴抑暴”传统的心理和行为十分久远。而聊斋故事《向杲》中融入的“为兄复仇”的情结,既表现了“以暴抑暴”的反抗心理,也使故事内蕴更加丰富而深刻。

这种“以暴抑暴”的行为并非出于施暴者刻意之下的追求,而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因此带有相当的正义性。由于现实官府的龌龊和黑暗,向杲无处为兄申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向家只能忍气吞声;二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复仇。向杲果断的选择了后者,但庄公子“出则戒备甚严。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向杲仅凭一己之力也无法完成对庄公子的复仇。向杲只有通过化虎,依赖虎这一神兽,才能暂时踢开人世间“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的束缚,完成了追求正义、追求公平的任务。这种非偶然的故意行为更加巩固了正义复仇的情感主题。才能使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同情。

(2)潜意识中的返祖心理

“在古代的作品中,人被描绘成能变成某种动物,实际上是人类发展到文明阶段以后,一种返祖心理的反映。”人类虽然经过千万年进化,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自然界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动物也具有人类所缺乏的各种神奇力量,这种心态就极大影响了人们的创作心理和过程。

在聊斋中,向杲化虎,王某化龙,除了获得那种超脱凡人的强大力量之外。也暗含着作者潜意识中对现实社会种种束缚的不满和无奈。作为社会中的人,无论如何强大,都要受到社会本身的限制,无法肆意妄为。现实中的向杲即使真的凭借自己的力量复仇成功,在当时环境下,也难以逃脱被杀的命运。而兽类则不一样,野兽可以无视人间的规则,可以光明正大的复仇而不必担心各种负面的影响。简言之,兽类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约束的。以至于蒲松龄也在《向杲》结尾感慨的说道:“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二.爱情主题下的心理诉求

爱情,向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聊斋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其中,《阿宝》中的孙子楚更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它突破了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女追男“的离魂模式,大胆了描写了“男追女”,并不惜运用离魂、化鸟的奇特情节,歌颂了纯真、唯美的爱情。而透过这些通过人的异化来表现爱情主题的故事,我们可以窥探到作者深层次的内蕴和心理。

1.对人生无限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无疑是不自由的,面临着很多的痛苦。因为他们同时承受着包括精神、肉体和社会等的多重束缚。因此,摆脱这种束缚,追求自由就成了人们共同的愿望。而在封建社会中,由于门第、等级和宗族观念的森严,真挚的爱情无疑成为很多青年男女的奢望,所以,通过异化的方式摆脱各种羁绊,追求自由爱情的就成了聊斋作品重点表现的对象。如《阿宝》中孙子楚,精魂化为鹦鹉才能无拘无束伴随意中人身边,并最终与心上人喜结良缘;《竹青》中的鱼客披上黑衣化为神乌,才能顺利的往来于妻子与竹青之间,生儿育女。在这里,飞鸟成为了自由的代名词。轻盈的,翱翔于天空的飞鸟,承载了太多的人们关于自由和爱情的渴望。这些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不仅感人至深,更重要的是它们满足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理。突破了单纯爱情的局限,在更深的层次上引起人们普遍情感的共鸣。使人们从中不仅获得美的享受,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引发人们对奇幻瑰丽世界的无限向往。

2.对“两女共一夫”式婚姻的隐秘渴求

蒲松龄是一个文人,而且是一个充满着幻想,感情丰富的文人,不然难以创作出大量奇思妙想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印象中,如此有才华的蒲松龄,他的妻子也应该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其实不然,蒲松龄的妻子刘夫人固然是一个贤妻良母,但她是一个农村妇女而并非知识女性,“刘孺人虽然是秀才的女儿,贤惠知礼,但性格和教养与蒲松龄渴求的感情生活相差得较远……刘氏不识字,到了晚年才‘初学持筹’”,所以她只能照顾蒲松龄的生活而无法在精神上给予其安慰。蒲松龄虽然对妻子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但并不代表没有对其他女性的爱慕。在这一点上,于天池先生明确提出:“顾青霞是影响于蒲松龄感情生活的另外一个女子。”顾青霞是其好友孙惠的的侍妾,她美丽,温柔,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喜欢吟咏诗词,极富艺术修养。这一点深深吸引了蒲松龄,从他的许多诗中能明显体现出他对顾青霞的由衷赞美。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贫困,地位低下,他也无力纳妾,只好将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创作出了不少“两女共一夫”的美好故事。《竹青》中的鱼客是其中的典型,它既有自己的妻子,同时又爱上了竹青,可竹青不愿意回到鱼客的家中,而鱼客家与竹青又相距甚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感情或许会夭折,但是作者有着独落天外的神奇幻想,让鱼客穿上黑衣化为神乌,借助神乌快速的飞行能力,所有矛盾立刻迎刃而解。妻妾之间因为没在一起,所以彼此就没有矛盾。从此,鱼客徜徉于妻妾之间乐此不疲,竹青还为他生儿育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也许无法压制才华横溢的蒲松龄,他将自己的思念和爱慕等种种情感,曲折的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两女共一夫”,和谐相处,子孙满堂的幻想,恐怕不仅是蒲松龄,还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共同的幻想和追求。

三.惩戒主题的道德警示性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民族意识里,猪、狗、驴、鸭等虽然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作为牲畜,却始终是一种卑贱低下的动物。如果将人比做这些牲畜,往往含有贬义。《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记载,梁太祖朱温称赞李存勖曾说“生子当如是,……吾家诸子乃豚犬尔”。所以,在聊斋志异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蒲松龄,将品行不端的人或犯有恶行的人异化为这些动物,以达到其惩恶扬善,道德训诫的目的。《彭海秋》里丘生因“素有隐恶”,被罚作马;《金陵乙》某乙,卖酒“投水而置毒……垂涎美妇”,被罚为狐被毙;《杜小雷》里杜妻凌虐婆母被罚为猪。很显然,上述种种异化都是对人们种种恶行的惩罚。这些惩罚,不仅体现了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同时也包含了佛教中善恶、因果报应的烙印,显示了他强烈的爱憎感情和道德批判。而这一切都与作者的思想和经历密切相关。蒲松龄在家排行第三,他有两个嫂子――韩氏和黄氏,蒲松龄的夫人刘氏经常受到两个嫂子的欺辱。“长嫂韩氏……与黄氏结帮拉仇扭成一股绳与刘氏作对,……在活计上瞅刘氏的毛病,或躲进房内装病把活儿全推给刘氏,甚至捕风捉影,到处说婆母与刘氏的坏话”,以至于最后闹得分了家。这些切肤之痛,使得作者对品行不端的人特别厌恶,作者试图通过这些人的异化来展示人们被惩处时的痛苦和心中深深的无力和恐惧,以此来警示世人弃恶向善。同时也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当人们在道德和品行沉沦之后,人生就是无边的黑暗。

聊斋一书,是蒲松龄多年来搜集民间的素材,并经过了自己的加工创造而形成的。而关于人“异化”的故事,虽然在整个聊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却不乏感人至深,精彩绝伦的名篇。它紧紧围绕人这一群体,通过“异化”的特殊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片既匪夷所思,又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

在人“异化”的这些主题中,既包含了儒家人本思想,又蕴藏着道家出世的意味,同时不乏着佛家因果轮回的影子。《聊斋志异》正是通过人的异化,不仅使人达到超越自我,追求自由的目的,更是发挥了惩恶扬善的功能,因此,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人的异化所表现出来的愿望往往是飘渺的,是到今天也难以实现的。他没有也不可能提出解决的办法,这些是作者的无奈,也是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安载鹤.经典化过程中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研究[A].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6-150.

[2]宁莉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与古代文人心态[A].《聊斋志异》研究,2008,(1):47-53.

[3]马瑞芳.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6]袁世硕,徐中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上一篇:HKS少数派报告 下一篇: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