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见习生”的体育教学

时间:2022-03-17 10:20:20

感悟“见习生”的体育教学

体育“见习生”,指因病、残、弱等原因不能正常上好室外体育课的学生:这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有人去关心、去帮助:但事实上,这少部分人往往让教者感到无所适从和困惑,常常处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据有关资料作过不完全统计,各类学校的病残弱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个别学校,长期病残弱生约占全校总人数的10%,短期病残生高达20%。有时一堂室外体育课竟有10多位同学因伤、病、残、弱请假要求见习,面对如此庞大的“见军”,我们教者往往熟视无睹,放任自流,或者在组织措施上显得“苍白无力”,仅仅让他们在一边呆看,记记听课笔记,就算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

一、有感于“见习生”健康教育的困惑

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帮助和鼓励学生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进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尽管上层“健康第一”,喊得震天响,争论不休,但底层目前尚无一套较为完整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让体育教师感到举步维艰,无所适从。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只针对“优等生”片面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那些小部分“弱势群体”的健康教育只是图于形式,而流于失败。

二、有感于“见习生”健康教育的实践

为全面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真正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那些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健康,承待加强对“见习生”的教学和管理,把“见习生”的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们每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都应注重钻研健康理论知识,成为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熟练掌握身体练习的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综合性特征,对“见习生”的练习时间、频率、速度、力量、节奏都立本着具体、科学、合理、创新的原则,坚决渗透执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突破体育教育的“阶段”框架,从备课到课前准备、到上课组织,都要心系“见习生”,从早安排,科学安排,且措施得当,把那些亟需人们关心的“弱势群体”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2. 对“见习生”因材施教,适当进行专门性身体练习(体育疗法)。对病残弱学生除学习保健知识外,还要辅以一些有针对性的一般身体练习。从个别对待这一体育教学重要原则出发,运动生理医学对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有针对性,要遵循个别对待原则,合理适宜的简易身体练习,不但完善了课堂教学,将“见习生”的任务落实到了实处,而且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使得那部分学生早日回到正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各类身体练习对身体的影响和学生的康复并不相同。如,耐力练习对心肺的影响较为深刻,力量性练习却对运动器官锻炼更大,所以,教者应根据“见习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一些有益的身体练习内容,且强调针对性,笔者仅以慢性病为例,其常见的练习内容参见下表:(就是体育疗法)

上表中的练习内容,既合理又有针对性,我们如果以此为依据,选择一定的练习内容,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合理练习,对“见习生”的早日康复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在平时实施过程中,要兼顾到体育疗法的诸多禁忌症,如急性病;38.5℃以上的高热,脏器、咯血的出血症;开放性、闭合性的骨裂、骨折等,如出现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身体练习。

3. 增设专职的保健体育教师,促进分层教学的实施。中国是最早应用体育疗法的国家,像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导引术、吐纳术等。但是学校体育教育那种过分重视身体技术教育,忽视身心健康教育的教学思路,曾经误了一代人。不能再犹豫了,要赶快站到健康教育的行列中来。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更加关注课程在健康性、实用性、可持续性和个体需求等方面的价值体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增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及“见习生”的健康,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是体育课程无法回避的问题。

纵观世界上体育发达国家,对病残弱生都开展了保健体育课,像原苏联,根据学生体质状况,他们把室外体育课分为三组,即体弱医疗组、准备组、基本组,每一组都设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而在我国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在中层以上学校才有一个形同虚设的体育卫生领导小组,虽是校长亲自挂帅,却并未有什么硬点子出合,笔者认为相关领导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对此类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施单独编组教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指派有经验的专职体育教师,负责该“见习生”组的教学,且组织教学每天不少于1小时。没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只有这样,那些亟需人重视的“见习生”们才会有所受益。

对病残弱生的见习安排,如何科学而系统地实施,这是一门老课题的新感悟,这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不应遗忘的角落,有待于全体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感悟。

上一篇:经济化疗方案对儿童低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短... 下一篇: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宫角妊娠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