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输注系统输注异丙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观察

时间:2022-03-17 04:32:24

靶控输注系统输注异丙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观察

作者:邓海峰 孙启芳 修晓光 张丽敏

【关键词】 靶控输注系统

靶控输注系统(TCI系统)是近年来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渐广泛的输注工具。TCI系统是由微机控制的静脉输注系统,是智能化药物输注设备,它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达到预期的靶浓度,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调节。本文应用TCI泵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等指标,并与乙托咪脂-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和分组 选用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6例,男29例,女57例,年龄23~65岁,体重51~79kg,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Ⅰ组为TCI泵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组,Ⅱ组为乙托咪脂-异氟醚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组,全部患者均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前均面罩吸氧去氮3~5min,Ⅰ组麻醉诱导采用ALARISP6003(TCI+TIVA泵),开启后输入患者实际年龄、体重,由TCI泵自动计算出实际所需要的诱导期的注射剂量和诱导时间,输注完毕患者入睡后,静注芬太尼4μg/kg及阿曲库胺2倍ED 95 量,肌松完全后行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潮气量10ml/kg,频率13次/min),术中以阿曲库胺维持肌松,术中异丙酚维持量根据患者情况和临床需要进行调整,靶浓度(血药浓度)设定为3~6μg/ml,气腹前静注芬太尼2μg/kg,手术快结束时将TCI泵泵入异丙酚的靶浓度调整为1~2μg/ml(苏醒浓度)。Ⅱ组诱导药为乙托咪脂0.3mg/kg,芬太尼4μg/kg及阿曲库胺2倍ED 95 量气管插管后行控制呼吸(潮气量10ml/kg,呼吸次数13次/min),术中以异氟醚维持麻醉,阿曲库胺维持肌松,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异氟醚。两组必要时都拮抗残留肌松,待患者自主呼吸满意,神志清醒(以呼之睁眼,听从指令有正确反应为标准)后送回病房。

1.2 监测项目 术中均监测血压(SBP、DBP、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 )、心电图(ECG)。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完成气管插管后、CO 2 气腹后、术毕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记录麻醉后从停药至完全清醒所需要时间和随访有无恶心、呕吐等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ˉx±s)表示,诱导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比较用组间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术后意识恢复时间 Ⅰ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为(4.3±2.1)min,最快术后即清醒,最慢6min清醒,Ⅱ组为10~20min,与Ⅱ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

2.2 血流动力学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麻醉、苏醒时间比较 (略)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略)

注:与诱导前比较, * P<0.05, ** P<0.01, *** P<0.001;与Ⅰ组比较, P<0.05, P<0.01

2.3 不良反应 恶心发生率Ⅰ组9例(20.9%),Ⅱ组23例(53.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呕吐发生率Ⅰ组15例(34.9%),Ⅱ组14例(3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其他 两组术中ECG和SpO 2 均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术中CO 2 气腹后影响循环功能,使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1]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异丙酚用于麻醉诱导维持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同时它能使血压、心率轻度下降,这可能与其降低外周阻力和心室压有关 [2] ,异丙酚还有很强的抗呕吐作用。以往静脉诱导时多采用注入的方式,由于注入速度过快,常使血压明显下降,术中维持时多采用普通泵泵入或滴注的方式,异丙酚的用量须经过复杂的计算。而采用TCI系统由计算机自动算出诱导用量和诱导时间,避免了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而且维持麻醉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调节靶浓度,显示出计算的血药浓度,并自动补偿中断的药物输注,省去了计算所需时间,迅速达到预期靶浓度。还可预测患者清醒时间,并且能很好地控制麻醉深度,使麻醉过程平稳,减少循环和呼吸波动,使麻醉处于最佳状态。一旦停药,患者可迅速清醒。根据以上两组对照观察,TCI系统输注异丙酚具有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诱导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苏醒迅速,且异丙酚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3] ,是值得推广使用的麻醉工具。

参考文献

1 魏辉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监测.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2):104-105.

2 欧阳葆怡.静脉注射异丙酚或咪唑安定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7(16):299.

3 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64.

上一篇: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低射血分数病人中... 下一篇:药用藻类中多糖对双歧杆菌的促增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