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时间:2022-03-16 07:46:41

谈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摘 要】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应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简单谈一下双基数学教育目前获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它的成功与不足。

【关键词】双基教学;成功;不足

我国的数学教育,一向注重双基的教学,即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测试”中成绩优良,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佳绩,双基数学教育引起世人重视。

我国在双基教学上有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基础过剩”、“缺乏创造”的不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发展双基教学,在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之间合理的博弈中尽可能的做到平衡。

我们对双基教学理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独特的认识:

1.运算速度。“算”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特征之一。中国数学教学,继承关于运算的传统,特别是强调运算的速度。

2.知识的记忆。我国的数学教学,强调必要的记忆,认为记忆是理解的基础。记忆某种对象的必要特征,才能理解它。理解是逐步达到的,不能先理解,后操作。应该是理解的要操练,一时不完全理解的也要操练,在操练中加深理解。

3.适度形式化的逻辑要求。中等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全盘形式化,而应该进行一定的非形式化。当然,过度形式化,也是需要反对的。

4.重复训练。我国的数学教学强调反复训练,注意进行一定的重复以形成技能。但是,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变式”训练的特征。在重复中加深记忆与理解,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我国数学双基教学,以重视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包括概念的辨析;不重不漏的分类;主要公式的记忆;知识点之间逻辑的链接;数学解题的程式的掌握;数学解题套路的熟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既注意逻辑训练,又能用创新的思想驾驭逻辑方法,这成了发展双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数学教学不能过犹不及。

我国数学双基教学,注重教学效率。任何学习的开始都是模仿,双基数学需要记忆学习内容,同时也要在课堂基础教学之上进行创新活动。所以在数学教育的天平上既要注重基础教育,又要让学生开发创新,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只手,都要抓,但要平衡。

双基数学教学,已经有成套的教学策略,即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问题引入环节。这类似于情景创设。数学情景往往是一个问题。当然,对问题的理解要宽泛一点。尽管数学相比较其他自然科学稍有些枯燥,但是教师要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有趣的例子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兴趣,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2.师生互动环节。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教学观的普及,新教学文化正在逐步形成。教师应提升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文化中,师生关系是双向的,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学习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教学行为上需要重新考察师生互动的意义,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师生对话与互动的质量,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动机和努力,其中教师发挥着引导和组织的重要作用。

3.巩固练习环节。巩固练习的原则是“精读多练”。数学练习的数量和质量都应该非常讲究。但是,现在盛行“题海战术”,不管学生是否需要,一味加码做题,加重学生负但,绝对是有害的倾向。这种弊病不应归罪于双基数学教学,这与双基教学的本意背道而驰。实施双基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经验是正确的,有长远的意义。其中包括:

“启发式”教学,这是教师在讲课时永远应当坚持的传统,不能忘记。有时候,一堂课从表面上看全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被动地听,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正在积极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提问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显性的是课堂提问,隐性的提问则是启发。

“精讲多练”,双基数学教学不排斥讲解、示范,但是,总的来说,练习应当多于讲解。

“变式练习”,保证了数学双基训练不是机械练习。我国的数学教学,学生要做大量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并非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变换数学问题的非本质方面,从而突出数学概念和性质的本质属性。变式又可以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大量而形式丰富的练习题的编制和教学,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如上所说,双基教学只是优质教育的一个侧面。没有基础不行,光有基础也不行。一座大厦,总有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任何建筑的基础看不出个性,个性显示在地面以上的那一部分。数学教学也一样。教学双基对所有学生都一样,区别很少。但是日后的发展却不大一样。双基数学教学必须与突出个性发展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有光辉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对双基数学教学不足的部分积极补充,形成均衡的优质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严家丽,王光明.60年来数学双基教学研究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9).

[2]邵光华,顾泠沅.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3]张守波,朱成科.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研究,2006(2).

[4]涂荣豹,宋晓平.中国数学教学的若干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上一篇:机械制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的探究 下一篇: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