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可能性研究论文

时间:2022-03-16 06:33:33

初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可能性研究论文

摘要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事实上是社会财富分配中效率与公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结果。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要兼顾,不可偏废。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通过生产要素创造更多效益实现的;而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打破经营垄断等措施可以逐步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初次分配公平效率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科学发展观时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是“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阶段性特征之一”。[1]追述到十六大报告,我们发现它是这样表述的:“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但是并没有把它提到阶段性特征的高度。这表明,现在党中央越来越重视这个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大局和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其实“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事实渉及倒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即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两者之间的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市场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市场公平的结果;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是实现效率的保证。”[2]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能够兼顾,不可偏废。我们发现,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指导思想在此次报告中也发生了变化。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关于这个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表述如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3]这里关键的变化在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其中,初次分配是指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我们知道初次分配在很大程度是针对效率而言的,即收益的多少,高效率,高回报,也就是说公平在初次分配中是式微的。

在改革开放到十七大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坚持的一直是效率优先的指导原则。可是随之带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特别是贫富差距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执政党所困扰的问题。甚至一度让有些人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性。“当然,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4]这个作法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渐渐的成为人们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其中有资本、懂管理、精技术的那部分人可能先富起来了。但是广大的老百姓却仍然被锁在祖祖辈辈经营的广袤土地上,“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很突出。”[1]中国八亿多农民,当然还有其它收入低的阶层的人,他们在生产要素的占有上就不公平,也就是说他们在致富的起点上就客观的存在不公平。当然,也就很难谈得上再次分配的公平。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重新调整处理效率和公平的思路:即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而不仅仅是注重效率。

如何解决初次分配公平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公平分配生产要素。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公平分配,从而达到对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的公平分配;因为生产要素的占有是关键,通过生产要素产生生产效率和效益,没有生产要素的占有,就很难取得生产效益的占有,正像马克思所说的,没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无产者的劳动不会给自己创造出财产”[5];其二,在生产要素分配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生产要素的生产收益。通过政策的倾斜或经济杠杆,使这部分人群掌握的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创造更高的效益和更多的收益,以达到初次收入分配公平。其实,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现有生产资料的生产效益,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这部分生产效益在整个生产效益中的比例。

事实上,此次报告在具体措施方面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1]而关于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居民收入中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根据居民家庭日常总收入计算得来的。而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是最终是要被扣除的。也就是说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必须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由此可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真正是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就是给予劳动者的报酬要增加,其中包括体力劳动者和智力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处于底层的劳动者的报酬需要提高。

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邓小平曾经说过:“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扩大的问题。在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6]劳动报酬它是指公民通过劳动取得的收入及其他财物,其中包括:公民参加工农业生产取得的各种报酬;公民参加各种服务行业为社会提供服务而取得的各种劳务收入;城市个体工商户从事正当经营、农村农民从事家庭副业所取得收入等等;通过对概念的进一步阐明,我们发现,这项措施惠及的人更多包括农民、工人、农民工、服务行业人员等底层的劳动者,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实现公平可能性逐渐明显。

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这可能是人们在初次分配实现公平见效比较快一个措施。群众拥有的财产性收入越多,表明社会财富占有越公平。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一个是通过政策的制定使人们拥有的财产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个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使群众的财产增值。

四、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

行业垄断是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和扩大的重要方面,打破行业垄断,减低行业准入门槛打,让更多的人进入应该可以进去的行业,他们致富的机会就会增多一些。如电信、航空、石油、国防等行业,可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公平分配财富,让广大群众收益。

此外,在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同时,必须也要注意处理与效率的关系。公平和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分注重公平,可能会导致人们的积极性受挫;过分注重效率,也会使人们之间贫富差距扩大。但是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是效率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才有今天要初次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政策出台。那么,是否今后一段时间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实现公平,当然那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发展。但是可以更明确地是,注重分配公平已经是不可绕过去的民生主题。特别是初次分配就注重公平更具当下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4(1).

[2]董正平.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1998(5):65.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0-8(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上一篇:监督法的学习研究论文 下一篇:海洋政治社会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