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解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3-16 02:47:06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解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与复杂,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忽视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既存在内在的联系,又存在差异。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简单使用德育教育的手段与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应从心理的角度着手,从思想的角度引导,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也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如下。

1.传统价值观念的断层,现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学生未成熟的心理,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迷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多元性、趋利性、易变性、自主性日益增强。这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我们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严重挑战,导致学生心理上难以适从,认识上迷茫,导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日益突出。

2.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心理辅导工作手段和方法面临挑战。信息化在给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跨地域的文化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各种思想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给当今的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步蜕变,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弹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固定的学习、生活方式已改变,流动性增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大程度地被推向“准”社会或直接同社会沟通;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社会的巨大变革导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虽然大部分已步入成人行列,但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里,接触单一,突然之间要立即社会化,这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担和恐惧。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分辨是非,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却显得十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育视野狭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为局限为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严重忽视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全人生的指导”,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信念,而且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困惑。

第二,教育力量单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要求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要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而我国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真正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培训的不多,也很少有人能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导致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不能有效发现和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三,教育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基本知识的匮乏必然导致教育方法的单一,要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要么是丢掉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或格式化,将心理咨询简单化为“谈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在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人为教育对象,解决的都是思维领域的问题,涉及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信念、情感等,根本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使之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这个共同的目标进行的,因此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具有统一性。个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具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许多人格因素协同参与的结果,使思想品德落实到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无论是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和平台。人的思想形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最终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这一心理过程,客观上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置于“德育”的背景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进行的。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无疑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有效,必须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相辅相成。政治教育解决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问题,思想教育解决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问题,而心理教育解决人类心理存在的问题,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适应各种环境,四种素质都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应当把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他三种素质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树立德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合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他组成部分有机融合,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德育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机制的形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在接受教育时,如果学生的心理因素存在偏差,就可能对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的理解产生阻碍,从而对教育的目的、要求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因此,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心理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科学合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那么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的所有精神活动都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渗透在各个层次教育之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形式,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政治立场、哲学思想、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途径

显然,从“全面发展”观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而且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又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因此,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前提是要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其次,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固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可以通过深入课堂教学,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增强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掌握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水平,并以案例分析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再次,倡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主动参与意识,教育目的最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最后,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各高校可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速度快、气氛轻松自由等有利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间接性、平等性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可以在网站中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介绍一些知名的心理咨询网站,使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并在网络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过程中,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联互动,克服以往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的弊端,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之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格才能健全,才能真正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耿俊生,张存库.大学生心理健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48.

[5]查颖.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上一篇:大众藏品大众爱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