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女司机”一类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探析

时间:2022-03-16 12:06:07

“司机――女司机”一类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探析

作者简介: 刘洋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 本文中,笔者借助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三个方面分析“司机――女司机”一类不对称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笔者认为,“司机――女司机”这类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基于对女性的歧视,而是认知方面的原因,由于预设的作用、语言的象似性原则以及有标记项对常规情况的违反,导致了这类不对称的语言现象。我们要消除性别歧视,首先要正视性别歧视,分清楚哪些语言现象存在性别歧视,哪些语言现象不存在性别歧视,这样才能更好的消除性别歧视。

关键词: 不对称 性别歧视 标记 认知

一、现有的相关研究

“男”、“女”在汉语中是反义词,是对称的,但是在使用中并不是对称的。比如,男性司机我们会直接称“司机”,女性司机我们却会称“女司机”。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诸如:保姆――男保姆、强人――女强人、博士――女博士、护士――男护士等等。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种不对称的语言现象,而且对于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成因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比如,孙汝建(2010)、郭翠萍(2007)、李海霞(2011),这些学者都普遍认为这种语言现象与性别歧视有关,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也特别多,他们的研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这种现象归因于性别歧视还有待斟酌,因此,笔者将运用认知语言学和标记理论来对这种不对称语言现象的原因做深度挖掘。

二、“司机――女司机”一类现象背后的原因

1.预设作用

“预设”是一个借自分析哲学的语言学概念,它是由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的,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这个理论在语言学中也同样适用,因为语言中是存在预设机制的。所谓预设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或者听到话语之后根据语境可以推导出来的信息,它并不在话语的表面显现出来,而是包含在话语之中。

在交谈中,由于听话人拥有与话题相关的知识和联想的能力,能进行语用推理,能从明示的言语信息推测到隐含的信息,他头脑中联想到的概念比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多得多,所以讲话人企图传递的信息只需部分地体现在言语信号中,从而省略一些不言自明的信息。在过去,司机是一个只有男人才从事的职业,现实生活中没有女人开车的现象,所以,说起司机,理所当然指的是男司机,这是不言自明的预设,也是出于语言的经济减省原则。因为在大家的预设里,司机就是指男性司机,如果非要加个标记――“男”则显得多余,是不经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开放,很多女性也当起了司机,“司机”这个词就不是专指男性了,因此必须给“司机”加个标记以显示司机的性别差异。所以,女性司机就用“女司机”来表示,男性司机却不用“男司机”来表示,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男性司机的比例还是远远大于女性司机的,人们的预设并没有变。当然,人们的这种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发生变化。因此,一旦这种不平衡被打破,女性司机像男性司机一样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男性司机也会带有“男”这样一个标志。

因此,笔者认为,称女性司机为“女司机”,并不是由于对女性的歧视,而是“司机”所涵盖的范围扩大了,这与人们的预设发生了冲突,所以,要在前面加个标记“女”。那么,对于男女性别就不存在歧视现象吗?笔者的观点是:认为女性不应该做司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但是,称呼女性司机为“女司机”与认为他们应不应该做司机并不是一回事。

2.基于象似性原则

世界上事物与事物之间往往存在某种联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联系就是象似性。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结构和所表达的概念或经验结构之间的映照关系,它是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依据“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出发点而得出的结论。在“司机――女司机”这类不对称现象中,象似性原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男、女在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上都是不对称的,因此,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也不是按男女比例平均分配的,有些工作多为男性从事,而有些工作则多为女性从事。例如,护士,这一职业要求从业者细心、有爱心、有耐心、有亲和力,女性天生就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因此也更符合这方面的要求,所以,从事护士这一职业的一向以女性居多。近年来,有些男性也开始从事护士这一职业。在数量上,和女护士相比,男护士还只是少数。这种社会现实的不对称,通过人的认知能力反映到语言中,因此,常常在指男性护士时常常带上标记“男”,称“男护士”,而在指称女性护士时,常常不加标记,这样就形成了“护士――男护士”这种不对称的语言现象。

我们通过对比也会发现,在“院长――女院长”、“强人――女强人”、 “教授――女教授”、“总统――女总统”、“警察――女警察”这一类现象中,男女在数量上都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人们通常会选择给数量少的那一群体加上性别标记。这种语言上的不对称性,是基于人们认知中的象似性原则。

3.有标记项与常规不符

标记理论始于布拉格学派,该理论有助于研究对称与非对称现象的规律。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沈家煊,1999)。标记理论正是通过运用一组对立的概念,即“有标记无标记”来分析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在一对语言单位中,当其中某一个单位被认为是缺少与其相对单位的语言特征(语音、语义、语法)时,那么这一单位就是非标记单位(unmarked),而与其相对的语言单位就是有标记单位(marked)。语言不对称现象大致分为五类:语音不对称、语义不对称、空缺性不对称、结构性不对称和语法性不对称。而“司机――女司机”这类现象属于“空缺性不对称”现象,我们姑且把这类现象表示为:“××”――“女男××”。在这类现象中,“××”为无标记项,而“女男××”为有标记项。那么为什么要给“××”加上性别标记呢?

这是因为护士、保姆、模特等通常为女性,女性来从事这些职业,符合常规,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无须用语词表示出来就可以领悟到;而男性从事这些职业,与常规不符,因此需要特意表示出来。

这种不对称现象并不是只发生在性别上,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例如,商场中一些样品或试用品,都会标上“非卖品”,而对于供出售的商品却不会标上“卖品”。相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冻港――*冻港”、“不锈钢――*锈钢”、“非婚生子女――*婚生子女”等,这是因为,冬天港口通常是要上冻的,钢铁通常要生锈,子女通常是婚生的,这些常规都在人们的预料之中,没必要加上特别的标记来表示,而不上冻的港口,不生锈的钢铁,非婚生的子女,因为违反了常规,所以需要特别的标记来标示。

同时,这种不对称现象也不只表现在汉语中,在英语中也有体现。英语中一般动物的名称是雄性的为无标记项,雌性的为有标记项,如狮和虎:lion―lioness,tiger―tigress,但牛、鸡、羊相反,雌性的cow、hen和sheep是无标记项,雄性的bull、cock和ram是有标记项,原因在于农夫多饲养雌性家禽,家禽为雌性于是就成了常规,所以,对于雄性家禽就加上了标记,以示区别。

如果说,加性别标记就是歧视的话,那我们能不能说:称港口为“不冻港”是对上了冻的港口的歧视,“子女”前面加上“非婚生”的标记就是对这些“非婚生子女”的歧视,甚至于动物前面加上性别标记也是对具有该性别的动物的歧视。这样解释显然是行不通的,在思考这类问题时,我们不妨把眼界放宽一些,考察一下这种不对称现象是只在男女性别中才会出现的现象,还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三、带标记项增多的原因

从“司机――女司机”这类现象中, 笔者也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女××”的现象要明显多于“男××”。基于象似性原则,语言是通过认知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女××”这种现象表明:以前只有男性才涉足的职业,现在女性也可以涉足;传统思想中,认为的女性不该做的事,在思想开放的今天,女人也可以做;同样的,现在也有很多男性开始涉足“女性”的领域,而且还大受欢迎,显出了独特的性别优势,比如,在给病人翻身这个方面,男护士的优势比女护士更为明显。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正在试图打破传统,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而不是固守于“男性应该做什么,女性应该做什么”的传统。这说明人们的狭隘观念正在消除,这也正是歧视消除的一种表现。因此,“男+名词性成分”的构词能力远远低于“女+名词性成分”并不是因为“男性中心”的认识倾向,而是女性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宽的表现。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借助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三个方面分析“司机――女司机”一类不对称语言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笔者认为,“司机――女司机”这类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基于对女性的歧视,而是认知方面的原因,由于预设的作用、语言的象似性原则以及有标记项对常规情况的违反,使语言中出现了这种不对称现象。同时,笔者也认为,语言的这种不对称现象也恰恰反映了人们思想的开放,反映了对女性的传统看法的改变,这也表明了对女性的歧视正在消除。笔者提出这样的看法,并不是志在别人的观点,而是为了给这个问题提出另一个观察视角,同时,也是为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真正原因做一个尝试。

在现代社会,男女的地位并没有完全实现平等,对女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但这并不代表男女没有区别。男女有别,不仅表现在生理和心理结构上,也表现在社会分工上,现代社会,女性开汽车、开公交车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如果让女性开卡车,开货车,甚至开坦克,还是很勉强的。因此,社会上的每一个行业的男女比例都不可能相等。所以说,我们要消除性别歧视,首先要正视性别歧视,分清楚哪些语言现象反映了性别歧视,哪些语言现象没有反映性别歧视,这样才能更好的消除性别歧视。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孙汝建.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文全.现代汉语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5)

[5] 王寅.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3,(1)

[6] 郭翠萍. 性别标记的不对称现象和性别研究[J].现代语文.2007,(11)

[7] 王文博. 预设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上一篇:创设情境,发展情趣,培养感情 下一篇: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