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16 02:22:28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研究

摘要:在50多年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认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童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运动中最大的难关。”[1] 女童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民教育运动的开展,女童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论证了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男女均等教育,并进而研究女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女性主义;民族地区;女童教育

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国家教育传统与教育变革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历史学发展来看,“教育的历史是人类不断探索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历史,是教育机会均等与不均等不断冲突的历史”[2]。从我国教育现状看,女童教育,特别是西部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教育仍然是“普九”教育的难点。女童教育在今天仍是中国实施义务教育必须逾越的一道难关。女童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边远、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山区和牧区,尤其以西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更为突出。

一、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男女均等教育

学校教育中平等的基本关系应是男女性别的平等,因此女性主义对教育过程中的忽视女性和性别歧视进行了批判。她们认为,“尽管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曾有过女子学校,也出现过专供女性教育的机构,但是这些学校在任何社会和国家里,数量上都极为有限,且都停留在初等或中等教育的层次上。而培养社会精英的高等教育只属于男性的专利。另外,女性主义也对教育观念中的男性霸权、父权制思想进行了批判。女性主义认为,现实社会中的性别关系实际上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权利关系,而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也存在于教育领域之中,处于父权制社会中的现代教育,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性别平等、公平。”[4] 现代社会与以往的社会历史文明一样,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一切大都掌握在男性的手中,而女性根本没有或很少介入其中。

二、该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

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渝东南一些偏僻农村本身就是文化的不毛之地。由于“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遗毒,女童教育更是一片荒漠。这里虽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低,耕作粗放,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为此经济制约教育的发展,加上“男尊女卑”观念以及民族习惯影响,女孩受教育程度较低,入学者甚少,而中途流失较多,即使入了学的女孩,由于家务劳动、带弟妹等都落在她们的身上,她们也必然要中途辍学,成为难召回来的流失生。

(二)女童受教育层次低

受打工潮的盲目影响,送子女读书不如叫子女打工,有子女打工的家庭比送子女读书的家庭有钱,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忽视了子女学习的重要性。在该地区的大部分家庭,女孩上完小学就跟随大人一起在外打工挣钱。笔者曾走访了该地区的一个村寨,在那个村寨,从80年代到90年代,没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子;90年代到2000年,全寨适龄女童有15名,而上完初中的仅3名;2000年至今,也仍有小部分适龄女童只上完小学。有一个家庭有6个女儿,一个儿子,6个女儿只有一个是小学毕业的,其余5个都是小学没毕业就中途辍学。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情况错综复杂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物质生活、工作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消极影响,该民族地区教师伍不稳定现象很严重。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小学输送合格的小学教师,这意味着这些师范生中大多数要从事艰辛的基础教育工作。因此存在着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生分派不下去,很少有人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在偏远乡村学校执教的教师不安心工作,接连不断地要求调离,给教育教学带来诸多困难。重庆市酉阳县小咸乡的大板营村,地处高山森林地带,海拔1895米,从县城乘车四个小时后,步行四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去那里的教师每年都是中等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一年后就因为环境的恶劣不得不调走。所以对那里的小学生来说,每年要更换一个新的老师,刚刚对一个老师熟悉后双不得不花时间去熟悉另一个老师,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三、该民族地区女童教育落后的原因

民族传统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巨大合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进而作用于民族成员的价值取向。文化背景与民族教育的关系,是以其核心要素,即价值观的形成来规范人们对教育功能认识的。女童教育问题的文化背景,是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相联系的。

(一)传统价值观影响各民族成员对女童教育重要性的估计和认识

现代教育是发展人的智能,扫除文盲、愚昧与贫困的有力工具,民族成员对现代教育只有持积极态度,扩大对个人智力开发的投资,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才能在民族发展和治穷致富中成为带头人。就现代教育而言,女子接受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正如阿尔及利亚学者巴迪斯所说:“教育好一个男孩,只是培养一个人;而教育好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6]但是,传统观念的价值取向却不是以知识的获取为标准,而是以陈旧、落后的价值观来左右个体的思想,束缚个体对知识的追求,低估并轻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二)传统观念的痼疾造成了女童在接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

我国大部分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男轻女”、“重阳贱阴”的伦理道德观,是造成女童在接受教育机会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该民族地区女童入学率之所以低,与这种道德观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有很大关系。这种传统的道德观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权力和机会的平等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社会成员对男女儿童在观念上形成的认识差异,加之传统的自然经济观、伦理道德观和宗教观的影响,形成了对男女儿童在未来社会生活生产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而产生了男女儿童在接受教育权力和机会上的不平等,最终将女童拒于教育的大门之外。

(三)影响女童入学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早婚

许多家庭认为女子并不属于娘家,而应归属婆家,女子应该早日成家,以早日获取彩礼。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妇女被认为是男人的依附,天经地义的职责是生儿育女,民族社区大都深信“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须学文化”的观点。

五、解决该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女童教育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民族贫困地区只有首先解决了女童的“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才能考虑“学得好,用得上”,即提高女童教育质量的问题。

(二)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发展女童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条件。从而提高女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外部环境的转化。发展教育事业需要人力和物力,这些都需要资金做保证。

(三)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相结合。同时设置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要在民族性和现代化的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性、科学性、价值性、地域性、综合性、趣味性等原则,真正编出适合各区域各民族的教材。

(四)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针对当前全省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开展多种形式在职培训,如电大、函授、自学、以老带新等形式,互帮互学,开展教学研究,现场观摩,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信息交流,鼓励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年轻教师多成才,快成才。重视女教师的培养,尤其是本地区、本民族女教师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培养一名女教师,就可以多吸收一片女童入学。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有计划地培养、增加女教师、女校长。提高女教师的生活待遇,对女教师进行女性心理和生理特点方面的培训,女校长和女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鼓舞了女学生完成学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周卫.中国西部女童教育行动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227.

[3]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3.

[4]敬少丽. 卢红.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5] 游俊.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建设刍议[J].教育学,2001,(5).

[6]转引自蔡宝来. 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文化背景.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9).(《亚太地区六国女童初等教育综述》,见《宁夏教育科研》1991年第1期)

[7] 章光洁、尹弘飚. 西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上一篇:基于健康理念的高职体育教学体系建设 下一篇:现在完成时中考考点聚焦与考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