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学体会

时间:2022-03-16 01:16:03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学体会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语也是一种阅读基本功。本文从关系、背景、情节、情境和写法等方面、结合鲜明、准确的教学实例加以论证,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理解词语;语文教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45-0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下上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例如:直接解释法、词语替换法,直接演示法、表演体验法等,然而课文中有些词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表达的关系理解词语

课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些词语若要学生直接从字面理解很难弄明白,如果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关系,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例1:《蟋蟀的住宅》一文中要理解"随遇而安",先让学生查了词典知道 :从字面看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接下来就要联系上下文,了解谁随遇而安了?怎么随遇而安?进而找出上文句子"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从而知道大多数的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

例2《白鹅》一文中的"三眼一板",直接从字面上解释学生不易解释理解,我就引导学生找找白鹅吃饭的习惯--"先吃一口冷饭,再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句子,学生就明白了课文的"三眼一板"是指白鹅吃饭很有规矩,不轻易改变习惯。

2.联系上下文语句所阐述的背景理解词语

这类词大多出现在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文章当中,若学生了解了所写文章发生的那一段历史,便会很好地理解词语,否则,有些词语意思就似懂非懂了。

例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事例--租界地发生的事进行理解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更真切地理解"中华不振"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受到外国的侵略,国民经常受到。

例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谈碰壁",说了这么一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里的"黑洞洞" 是鲁讯形容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 比喻当时的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教学时如果没有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鲁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描述的情节理解词语

这类词语一般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往往很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急于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会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例1:《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中这么一句:"谁要想盖房,谁要想造犁,就会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若联系上下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理解,这里的两个"谁"字,写出了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森林遭到过度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拎"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山村人们那份随意、无知。

例2:《养花》一文有这样一句:"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这里的"循环"一词,用字典解释,显然太生硬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老舍由于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他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这样,如此交替往复——这就是"循环";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循环"这一词义。

4.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描写的情境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为渲染当时气氛所使用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就一定要结合当时所描写的情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课文阅读的障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例1:《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对于"应接不暇"一词的理解,老师只要引导学生把后半句反复多读几遍,体会当时的情景就会发现后面一句话便是对这个词的很准确的解释。

例2:《翠鸟》中的第一段写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教学"鲜艳"一词时,不必急于进行词语的解释,而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后面的句子"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因为这几句话中的"榄色"" 翠绿色" "浅绿色"" 赤褐色"足以说明了翠鸟身上颜色的丰富多彩,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前句中"鲜艳"一词的意思。

5.联系上下文语句所采用的写法理解词语

有一部分词语,单独理解词义很难把握,如果联系上下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来帮助理解,则一切将迎刃而解。

如《玩出了名堂》一文中:"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加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的世界里的"居民"。

教学中如果从字面理解字义就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这是对微观世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达(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强调作用,还有"小人国""居民""玩具"等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体会到这样写不仅避免使用些学术词语的枯燥,还增强了所要表达的趣味性和可比性。

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深入领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之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默化为学生个体的一种内在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师大出版社

[2]《教法选择艺术》2000年版.刘显国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整理读书笔记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