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多措并举还黄坦坑青山绿水

时间:2022-03-15 11:56:18

文成县多措并举还黄坦坑青山绿水

【摘要】根据近三年来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黄坦坑入库口(珊溪水库的入库支流之一)三年来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黄坦坑综合整治的开展,黄坦坑水质明显改善。

【关键词】黄坦坑;整治;水质;改善

引言

黄坦坑,发源于文成县黄坦镇王宅上源底,流经王宅、雅梅、黄、东龙,并有四条支流西华坑、前坑、王宅坑、水尾坑,流入珊溪水库,最后注入飞云江。黄坦镇紧邻县城、背靠飞云湖,位于文成县西南部,辖6个社区、45个行政村;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2013年大规模畜禽养殖整治前,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以生猪养殖为主,2013年文成县政府打响了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攻坚战,至2014年底,文成县畜禽养殖总量削减至0.85万头;本文对黄坦坑入库(珊溪水库)口近三年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坦坑水质逐渐好转,继而分析了黄坦坑综合整治的经验。

1 黄坦坑水质分析

由上表可知,2012年黄坦坑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劣Ⅴ类,定标项目为总磷。2013年黄坦坑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定标项目为总磷,2013年和2012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下降了21%,氨氮下降了87%,总磷下降了47%。2014年黄坦坑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2014年和2012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下降了69%,氨氮下降了81%,总磷下降了90%。2014年,文成县入选浙江省首批“清三河”9个达标县(区)之一,在1月份率全市之先完成“清三河”治理,成为温州地区此次唯一在列的达标县,并实现了县域内河段均满足“可游泳”的要求。

2 黄坦坑综合整治经验

2.1 从源头上扼制污染源

黄坦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以生猪养殖为主,但污染治理相对滞后,使黄坦坑的水质不容乐观。

文成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从2005年起开始就对黄坦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试点整治。2010年制定颁布了《文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暂行规定》。2011年启动禁养区内养殖场的拆除搬迁工作,全年累计拆除389户,总面积8.4万平方米,同时启动限养区整治政策制定、宣传等工作。2012年完成禁养区整治,共拆除养殖场838户,拆除栏舍面积17万平方米,削减生猪当量6.8万头,削减率达31%。

2.1.1强化措施、务求实效,全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确保力量到位,专门成立由县职能部门和乡镇负责人组成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划片、分组、包户,实行责任捆绑,明确“整治任务未完成,工作组就不收兵”。二是确保政策到位,为保证整治工作的公正、公平,文成县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拆除数据核查机制。首先是委托第三方中介公司对养殖场栏舍的进行丈量和评估,县政府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文成县珊溪水利枢纽水源保护项目生猪养殖场附属设施、设备拆除补助实施方案》;其次,县珊管办对乡镇上报的丈量评估数据与原始数据库进行初步核对,对发现不在原调查统计名单内及丈量面积超出原统计面积50%以上的养殖户,以乡镇自查和工作组核查的方式,开展养殖业整治数据核查工作。最后,通过对拆除数据的核查,各乡镇对拆除数据进行公示,公示到期后,无异议的进入拆除阶段。拆除后,抽调验收组进行验收。三是确保整治到位。为确保整治工作落实到位,启动了新一轮的倒逼机制:首先加强道路运输管理。

通过努力我县至2013年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全县共拆除养殖场1236家,栏舍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全县生猪当量从20.5万头削减到1.03万头,低于生态环境控制总量1.21万头生猪当量。

2.1.2疏堵结合、转产转业,着力解决库区群众发展问题

一是加快库区人口异地集聚,计划五年内搬迁16378户54087人,逐步减少库区集雨区内人口数量。二是加快发展富民产业。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建设生态农庄;立足文成实际,在水源保护区内优先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集中资源把杨梅、茶叶、高山蔬菜等三大产业做大做优;将把来料加工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就业支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县来料加工点发展到200多个,就业人员9200多人,年发放工资1.28亿元。三是做好定向帮扶。

2.1.3健全机制、防止反弹,黄坦镇采取“查、拆、管”三大手段

为严厉打击违规养殖行为,防止养殖业污染反弹,有效保障“大水缸”质量,文成县黄坦镇结合实际,采取“查、拆、管”三大手段加强水源保护工作。一是展开“拉网式”排查。落实驻村干部、巡查队伍、村干部在全镇开展“拉网式”养殖污染反弹现象大排查,重点对有反养苗头的村、户进行实地察看,确保不遗漏。二是进行“高压式”拆除。由镇长牵头建立养殖污染专项工作组,引导违规养殖户自行拆除。协同县环保、水利等部门对出现的“钉子户”“反弹户”进行,为“无违建镇”创建打响第一炮。

2.2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2.2.1建设黄坦镇污水处理厂

文成县黄坦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2011年4月开始施工,2012年8月投入试运行。该污水处理厂位于黄坦坑边的沙村,工程总投资7623.37万元,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5000吨/天。污水处理厂工程总用地21713.3 m2,其中污水处理厂用地11900 m2。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A2/0生化+深度处理系统工艺,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2.2.2加快二级支管网建设

黄坦镇除黄坦坑主流之外,还有8条支流的地表水流径到黄坦坑,这8条流域涉及到共宅、云峰、周岙、前巷等多个行政村600多户居民,常住人口占黄坦镇建成区70%左右。黄坦镇在完成镇污水处理厂总管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各支流的管网建设,同时进一步对黄坦镇二级污水支管网的设计和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加强接户污水收集率,做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

2.2.3加强生态河道建设

黄坦坑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已列入文成县珊管办2015年“五大工程”建设中,现已完成初步设计,准备招投标程序。

2.3注重结合抓垃圾整治

2.3.1开展清理黄坦坑河道行动

黄坦坑是黄坦镇汇入珊溪库区主要河道之一,治理长度3公里,治理面积7万平方米,涉及黄坦镇新楼村、前巷村、沙村等三个村,2013年4月份以来开展河道垃圾大清理,针对黄坦坑流域内污水排放口、垃圾、河道淤积、违障建筑物、乱堆乱放杂物等情况开展治理。同时将3公里河道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在黄坦坑流域(包含支流)内推行“六位一体”河道长效管理“河长制”。

2.3.2加强城镇区域保洁

垃圾不入河,首先要加强城镇区域保洁,黄坦镇实行扫管分离,推行网格化管理,主要路段确保18小时以上保洁,普通路段确保12小时以上保洁。

2.3.3加强环卫设施建设

加快生态公厕建设,认真抓好改厕项目的实施。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越来越重视,相信黄坦坑的水将更清。

上一篇:探析环境监测质量措施 下一篇:浅谈乡村景观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