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中称谓变化的情感蕴涵

时间:2022-03-15 11:08:51

《诗经·氓》中称谓变化的情感蕴涵

情感是人的态度体验、内在感受,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映。喜怒哀乐忧思惧恐,都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言为心声”,情感依靠外化的形式来表现,而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之一。而在语言交际中,称谓则蕴含着情感、态度、身份、角色、地位、亲疏等信息。

称谓是人们用于识别身份、指代称呼对象以及交际中的角色定位,并借以实现特定交际指向的语言系统。称谓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原则,体现交际中双方的特定社会关系。称谓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是互动、变化的。人们可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不同的称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如果双方存在持久的一致关系,却突然一反常态地使用变异称呼,就往往隐含着特别的含意,或表示疏远、嘲讽,或表示警告、威胁,或表示亲昵、请求等诸多言外之意。

《诗经・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选文,该诗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其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情节叙述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画细腻入微,表现手法巧妙高明。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短短六节240字的诗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几易其名,这种变化与女子情感的跌宕有着微妙的联系,非常值得玩味。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从外地来的男子。“氓”在这里是个泛称,一个外来做生意的小伙子,并没有太多的感彩。初次见面,感情还较疏远,女子保持着应有的矜持与娇羞。“氓”的憨厚给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他抱布换丝,假谈生意,实际是来商量婚姻大事的。

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尊称,尊重、客气、有礼貌,明显有亲近的感彩,有与对方进一步交往、发展感情的意愿。从后续的举动可以证明:女子送男子渡淇水到顿丘,一路上男子埋怨女子拖延婚期,女子耐心地给他解释延期的原因:你没有找到好媒人,有媒人才是名正言顺的。她不断抚慰男子:请您不要生气,这个秋天就是大好日子。可以想见此时男子在她心中已占重要地位,甚至男子的“怒”而催婚在她看来不过是男子深爱自己的证明。她以尊敬的称谓“子”来表达对男子的敬慕、宽慰,体现了女子的深情、温婉、体贴。

复关。“乘彼垢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送别男子后,女子陷入深深的思念和苦苦的等待之中。“复关”指男子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做借代的手法,代指男子本人。女子此时陷入热恋之中,她的喜乐哀愁全因“氓”这个男子,带着满M的思念,登上那颓圮的篱墙,向远处深情凝望,不见朝思夜想的人,泣涕如雨,看到思念的人儿,破涕为笑,万语干言。“复关”在此可谓微言大义,热恋中的人,内心是甜蜜而隐秘的,女子呼“复关”,正是其热恋而隐秘、幸福又甜蜜的内心写照。

尔。“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随着感情的升温,二人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方答应了婚事,男子开始占卜算卦,卜筮的结果都很吉利,于是婚事告成。这是女子甜蜜幸福的时刻,所以她已不再用初恋时敬称“子”,也不用热恋时隐秘的“复关”,而是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尔”,这个称谓少了陌生和客套,多了熟悉和惯常,是一种生活化的称谓。表明女子已经完全把对方看作是感情上的依靠和人生的归宿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至此,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走进了与氓的婚姻生活。

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士”在春秋时期既可指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也可指未婚男子,当然也可泛指男子。本节诗中当是第三个义项。女子婚后生活并不幸福,遭到男子的厌弃,感情出现裂痕。但女子并没有口出恶言,体现了女子的忍让与涵养。经历感情的震荡,女子得出痛彻的领悟,劝告天下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女子一旦动情便无法自拔,而男子说变就变、随时脱身。这里的“士”既婉指让自己心伤的男子,她不愿直接提及那位让自己伤痕累累的负心汉;“士”是男子的泛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权至上,女子遭背弃后的控诉,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几句诗中的“士”是指自己的丈夫,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没有什么过错,而丈夫用情不专,行为不端,而且对感情没有定准,做人没有底线、不讲原则。这里,女子已出离愤怒,指出婚姻的失败是“士”造成的。即便如此,仍以“士”相称,可见其温柔与善良。

尔。“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隋感由激昂转为平静,由控诉转为叙述,女子又以“尔”称呼男子,但此的“尔”是决绝之后冷漠的称谓,这一称谓的背后是女子伤心欲绝的痛苦和痛定思痛后的清醒。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已经看清男子的真实面目,对这段婚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也不愿再续噩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你不念旧情,背叛爱情,那就算了吧!表达女子对人生的幡然醒悟和清醒之后的冷静决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古老的歌谣蕴含丰富的社会内容,赋比兴的手法沿用至今。本诗中称谓的变化,笔触细腻,不能不让人感叹先民观察的细致、体验的人微。称呼的转换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女子情感跌宕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起承转合的感情的线索。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于细微处见精神,培养学生的体晤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让国学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 下一篇:论中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