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吃多嫩

时间:2022-03-15 07:59:14

人们对那些自己看不见的所谓上层生活总是有很多想象,比如山东吕剧《下陈州》里的唱段 :“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包公地位实在是高,两宫娘娘都忙前忙后。就是这宫里似乎吃得也太朴素太豪放了,跟史载宋代宫廷里的清雅差别好大,倒像是山东大汉行路打尖伙食。不过对于当时的一般老百姓来说,烙饼卷大葱的确已经是只能想一想的顶级美食了。

我记得小时候曾经在某份报纸上看到的饮食癖好,仔细想来,不知道是否与这类想象相仿。说对蔬菜要求

很高,白菜必须要剥到只剩最嫩的黄色菜心,必须要一丝粗纤维都不剩下。被打倒了的大人物例必有不好的脾气 文章里还写了,她当时的勤务员有一次清理蔬菜没有达到她的标准,被她吃出了不可忍受的老茎,结果她大发雷霆。有趣的是,我曾经在另外的地方读到过另外的对的描述,说她常年便秘――这两件事情之间似乎互相有了印证。

这样的文章如果刊登在现在的报纸上,大概也会和两宫娘娘忙着给包公做烙饼卷大葱的景象一样,让人觉得滑稽吧。那时物资肯定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物流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可能也还没有“娃娃菜”这样让人喜闻乐见的

新蔬菜品种,不然勤务员大概也不会被她咆哮了吧。当然这也很难说,按照报纸里描述的她的“女王”性格,恐怕没有菜帮子上的老茎问题,也会有其他问题。再说这可能是童年经常吃老叶粗茎的菜,而渐渐形成的阴影。其道理类似于经历过某 3 年的人,岁数再大,只要闻到肉的味道就走不动路――我们家好几位长辈都是这样,小时候我们拒绝吃肥肉,就会被教育 :“那几年有肉吃就不错了!”

后来读硕士时候的同学是无锡人,听她说她太婆婆也热爱把蔬菜的粗纤维全部剔掉,还不是人到老年牙不好以后的权宜之计,是多年保持的习惯。于是又想到,这是否南北差异呢?搞不好勤务员是北方人,不习惯江南人士的讲究?吾乡戴明贤先生写的《一个人的安顺》里,回忆暂居安顺的一户下江军官,家里的勤务兵择菜亦是择得极细。想想那个年代的饮食本来就粗砺,稻米也好,面粉也好,都不会像如今这样加工精细,菜吃得细一点,讲究一点,对肠胃应该是好事。不比现在,什么都精细得很,还有各种手段让菜嫩一点,更嫩一点。

前些天去农夫集市赶集,赶到点尾巴,买了些有机的胡萝卜苗和苦菊还有芹菜。苦菊和芹菜都十分可口,味道甘

甜,质地脆嫩。兴致勃勃拌了胡萝卜苗,入口就有些叫苦,清香是清香,但失之过老,几乎有些嚼不动。只好又把

凉拌的碗放到蒸锅里,蒸熟了再吃,就没有那么为难牙齿。第二天剩下的胡萝卜苗,就全部剁碎用来包饺子,效

果甚好,清香依旧,和猪肉味道相得益彰,有甘甜的味道,汁水也好。想来我也委实过于五谷不分,一听萝卜苗,

没有分辨到底是水萝卜苗还是胡萝卜苗,不分青红皂白就凉拌,也是错怪了人家。

据说有机的蔬菜因为没有那些催肥的药剂,生长的周期要稍微长一些。纤维因为要更努力地自己输送养料,因此也要更粗大一些。这两个原因叠加之下,有机蔬菜通常吃起来可能会显得有点老。这也只是据说,没有找科学家们进行求证。最近倒是有英国的消费者团体做了实验,大家来盲品有机和非有机种植的西红柿,结论是非有机的还要更好吃 平常我们觉得有机的更好吃,恐怕只是心理作用的结果。

我们的“好吃”标准,一直是“嫩”,自古如此。但是“嫩”的标准,其实也一直在改变。元代之前曾经广受欢迎

的“葵”,就以“肥嫩”享誉中华。但来自西域的菠菜很快就让人们改弦更张,加上后来异军突起的“菘”菜也就是白菜,近千年独领的葵,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只有西南一些地方,还古风犹存地保留了这种蔬菜,不过名字已经改做了“冬寒菜”或者“冬苋菜”,没有一番名物考证,还真难以知道这种貌不惊人的蔬菜居然曾经在历史上地位那么崇高。但“葵”现在吃起来的口感并没有多么“肥嫩”,甚至有些粗砺。在菠菜和白菜崛起之前,人们的“嫩”的高标准,在今天吃来就有些让人悲伤。而新流行的娃娃菜,又比传统的大白菜要更加嫩,几乎能够入口即化。人们对于“嫩”的追求,大概会永无止境吧。到底要吃多嫩?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持续展开的问题。

上一篇:啤酒总统奥巴马 下一篇:葡萄酒课堂入学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