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我国能源储备法律制度的思考

时间:2022-03-15 07:30:11

建立健全我国能源储备法律制度的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在能源储备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建立能源储备制度的必要性,其次分析我国现有的关于能源储备制度的不足和对国外有关能源储备制度进行评析,从而提出在建立健全能源储备法律制度上的思考。

【关键词】建立;能源储备;能源储备法律制度

一、能源储备概述

(1)能源储备与能源储备法律制度。能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能源储备法律制度是指规定能源能源开发、战略储备关系以及政府法律规制内容,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准则,以及在这些准则中形成的行为机制与结构的运作体系。(2)我国能源储备的现状与问题。虽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开始第二批基地的筹建工作,但是我国的石油储备状况并不乐观,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仅为30天。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无论从能源储备的设施建设、主体的确定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来看,我国现在的能源储备现状不容乐观。

二、建立健全我国能源储备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我国能源储备制度是经济安全的有力保障。在现阶段,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尽量消除能源资源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建立健全我国能源储备制度,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2)建立健全我国能源储备制度是政治安全的有力保障。我国对于进口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这势必就增加了能源短缺的危险。只有建立健全我国的能源储备制度,才能防止和减少能源短缺的危害,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

三、我国现有的有关能源储备的立法存在的问题

(1)与能源储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我国在能源储备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法规;我国在对储备规模、地域分布、资金保障、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没有任何的规定;能源储备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能源储备的实质内容;能源储备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从能源储备的角度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2)能源法草案中关于能源储备制度规定的评析。能源法草案在第七章从第六十二条到六十八条对能源储备制度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我国的能源储备方面还是比较缺位的,我国还是应当以政府储备为主。

四、国外有关能源储备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1)国外有关能源储备的法律制度。首先,美国有关能源储备的法律制度。一是石油储备制度。美国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由联邦政府出资建立,联邦政府直接掌控。它的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民间的商业储备和政府的战略储备两个部分。二是美国能源政策法案中体现了储备制度。1992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中指出“国家能够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并尽可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可枯竭资源”。2005年,由布什总统正式签署颁布了新的《能源政策法案》。其次,日本有关能源储备的法律制度。一是石油储备制度。日本的石油储备法律制度是相当完善的,一系列的法律反映了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的不断修改与完善,保证了石油储备有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二是能源储备的其他法律。2000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有关促进形成循环型社会的6项法案,具有3个层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最后,德国有关能源储备的法律制度。一是能源储备政策。德国在1966年就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能源储备体系。1978年,德国颁布了《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施罗德政府将继续推行逐步退出核能、加大节约能源力度和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二是循环经济法律。德国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主要有:1991年《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4年《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1996年《物质闭路循环与废物管理法》。(2)国外有关能源储备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首先,高度重视石油安全,注重石油储备立法;其次,建立和加强能源储备战略;再次,保存国内能源资源是构建能源储备安全体系的重要途径。

五、建立健全我国能源储备制度的思考

(1)完善能源储备制度,制定专门的国家能源储备法。要制定专门的国家能源储备法应该着重考虑建立国家资源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主体与机构、资金来源、种类与规模等问题。(2)建立专项的法规及其管理条例对我国的储备规模、地域分布、资金保障、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定。选择合适的能源储备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储备运转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政府在能源储备上投入的资金。(3)明确能源所有权。我国应该明晰能源资源的有关权利,在立法的过程中,我国应该对不同的能源有个清晰的划分,并且行政机关应该限制开采、开发。(4)我国的能源储备制度应该着眼于循环经济和节约能源法的角度。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的有用经验,来充实我国的节约能源法,建立循环经济社会形态,以达到增加能源储备,扩展我国的静态能源储备,加强能源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

参考文献

[1]夏义善.中国国际能源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王曦.美国环境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上一篇:浅议准时化(JIT)生产方式 下一篇:浅论电脑随机分案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