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肿瘤CT诊断的研究

时间:2022-03-15 04:26:14

小儿脑肿瘤CT诊断的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脑肿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小儿脑肿瘤的C T 表现,研究其CT特点及鉴别诊断等。 结果100例小儿脑肿瘤中, 35例( 35%)位于脑干, 27例( 27%) 位于鞍内及鞍上区, 21例( 21%)发生在小脑, 幕上半球8例( 8%) , 侧脑室3 例, 间脑3 例,第四脑室2 例, 枕大池1 例。大多数脑肿瘤C T 表现为低密度、 等密度或混杂密度,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或强化不均匀。结论 胶质瘤是小儿脑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脑干是其最常发生部位,其次是颅咽管瘤,常发生于鞍内及鞍上区。进行小儿脑肿瘤的C T特点分析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儿童 脑肿瘤 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86-02

脑肿瘤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疾病,小儿脑肿瘤在临床上常无特征性表现,易被误诊。CT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回顾分析了100例小儿脑肿瘤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以提高其定位、定性诊断水平,并结合文献,就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随着 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小儿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现实。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小儿脑肿瘤患儿, 年龄4 个月- 15岁,平均年龄 9 .25 岁, 男55例,女 45例。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增高70例, 头痛 76例, 呕吐55例, 腱反射亢进 33例, 单或双侧肢体瘫痪25例, 反复惊厥32例,面神经麻痹20 例,单或双侧病理征阳性15例, 昏迷7例, 小脑共济失调 2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均使用美国GE公司CT扫描机,以 OML 为基线,行颅脑横断面平扫,必要时增强扫描。层厚为 5 或10 mm, 扫描时间为 5-10 s。CT增强造影剂使用优维显, 注药剂量为1-1.5 ml/ kg,注药后立即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发生部位: 100例脑肿瘤中, 35例( 35%)位于脑干, 27例( 27%) 位于鞍内及鞍上区, 21例( 21%) 发生在小脑, 幕上半球8 例 (8%) , 侧脑室3例, 间脑3 例, 第四脑室 2例, 枕大池1例。

2.2 C T 表现: 100例小儿脑肿瘤的CT 表现: ( 1)胶质瘤57 例,位于脑干35例, 幕上半球8例, 小脑5例, 鞍内及鞍上区4例, 侧脑室3例, 第四脑室和丘脑各 1例。CT 表现:平扫3 例低密度, 7例略高密度, 47例混杂密度, 表现为低密度或略高密度者边界尚清晰,表现为混杂密度者境界不清。 45例伴有水肿带, 3例瘤体内有出血, 1 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 1例无强化, 3例轻度强化, 6例边缘呈环状强化, 环壁可见强化的瘤结节, 47 例呈斑片状强化, 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 (2)颅咽管瘤 16例,均发生在鞍内及鞍上区。C T 表现为边缘清楚类圆形肿物, 1例可见浅小分叶。囊性者11例, 囊壁为等密度, 囊液为低密度, 囊壁9例呈线状钙化, 1例呈蛋壳样钙化。 实性或囊实性 5例,实质部分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其内可见条状及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 实质部分均匀强化, 囊性部分不强化, 囊壁成蛋壳样强化, 增强后囊液介于15-26HU。(3)髓母细胞瘤15例, 14例位于小脑蚓部绒球小结叶, 1例位于第四脑室。 CT 表现为类圆形等密度影, 14 例边界清楚, 7例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 四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 7例伴有三脑室以上梗阻性脑积水, 瘤内出血1例。增强扫描14例瘤体均匀强化, 1例不均匀强化。 4例沿蛛网膜下腔种植性转移, 引起基底池强化, 这是髓母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 4)生殖细胞瘤 5例, 松果体处2例,鞍区 2例,小脑 1例。在CT 上易于显影, 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肿块, 4例瘤有高密度小结节状钙化影, 2 例松果体钙化增大,包裹于瘤体内,这是生殖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三脑室不同程度扩大前移, 侧脑室积水扩张, 增强扫描均强化, 但1例因坏死不均匀强化。( 5) 畸胎瘤3 例, 鞍内及鞍上区 2例, 小脑1例。CT 表现为圆形分叶状略高密度影,边缘光滑, 中心呈低密度囊变,瘤体内均可见钙化、 骨骼、 牙齿、 毛发等。实体部分均匀强化,囊边区不强化。 ( 6)蛛网膜囊肿2例, 圆形,边界清楚,囊内液体低密度, 无强化, 增强后5-12HU。( 7) 垂体瘤1例, 冠状位平扫示蝶鞍内椭圆形等密度肿块, 高2.0cm , 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强化明显,鞍底下凹变薄,后床突抬高。( 8)骨软骨瘤1例, 发生在鞍上区, C T 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内有不规则骨样高密度,骨样高密度中心可见等密度片状影, 鞍上池正常形态几乎消失。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明显,其中心等密度区稍有减小。

2.3 胶质瘤的组织学分型: 胶质瘤的分类标准参照WHO脑肿瘤新分类方法。本组57 例胶质瘤中,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29 例,胶质母细胞瘤32例, 少胶质瘤 7例,间变型少胶质瘤5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5例, 室管膜瘤7例, 混合胶质瘤 5例。

3 讨论

3.1 小儿脑肿瘤的发病特点:100 例脑肿瘤中有 57例胶质瘤占 57%。发生在脑干 35例, 均为胶质瘤。小儿脑肿瘤胶质瘤无特征性C T 表现, 平扫可表现为低密度, 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内低密度区并非水肿而实为实性肿瘤, 病理结果显示其含水量高,星形细胞瘤, 其瘤细胞含水量高达80%-82%。脑胶质瘤的CT 密度还与瘤细胞的多少,分布是否均匀, 瘤体内有无坏死, 出血, 囊变和钙化有关。增强扫描肿瘤的强化程度与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程度及血脑屏障有关。研究表明, 胶质瘤增生越活跃, 恶性程度越高, 出现快速渗漏现象的机会也就越大, 导致造影剂外溢也就越多。对于强化比较明显的胶质瘤,电镜观察,肿瘤血管不成熟,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不良, 血脑屏障不健全, 使较多造影剂外溢所致。57例胶质瘤, 37例诊断正确, 正确率为64.91%。3 例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时瘤体内有较明显的强化结节, 误诊为血管母细胞瘤。 2例位于脑干的星形细胞瘤, 密度均匀,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误诊为髓母细胞瘤。1例幕上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呈不均匀稍低密度, 强化明显,误诊为脑膜瘤。1例幕上少突胶质细胞瘤, 呈等密度与稍高密度, 内有条索状钙化, 误诊为血管畸形。16例颅咽管瘤, 14例诊断正确。颅咽管瘤多在1-1. 5ppm 处出现明显波峰,以此可以与其它肿瘤相鉴别。 髓母细胞瘤15例, 13例诊断正确。 1例位于小脑,明显增强, 内混有小片状低密度区,误诊为星型细胞瘤。 1例位于第四脑室,平扫呈稍高密度, 增强明显强化,误诊为脑膜瘤。 5例髓母细胞瘤发生蛛网膜下腔转移,平扫时可见大脑回, 小脑叶的边界模糊, 注入造影剂后可呈条状或结节状强化。生殖细胞瘤5例, 1例位于鞍区, 结节状稍高密度, 中度强化, 误诊为垂体瘤。3例畸胎瘤因具有典型的特征, 均诊断正确。蛛网膜囊肿2例, 其CT 表现也比较特殊, 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需要与大枕大池和上皮样囊肿相鉴别。骨软骨瘤1 例,发生在鞍上区, C T 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内有不规则骨样高密度,误诊为颅咽管瘤。

3.2 小儿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小儿脑肿瘤种类繁多,常见脑肿瘤的典型CT表现比较容易诊断,一旦出现不典型CT表现时,定性诊断就变的相当困难和复杂,尤其是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比较容易互相混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依靠某些征象,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及其他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加以鉴别。

3.3 CT对小儿脑肿瘤的诊断价值及限度:由于小儿病史采集相对较困难,检查往往又得不到患儿充分合作,经常把一些无明显定位体征的脑肿瘤误诊为其他疾病。CT具有密度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等,且能对肿瘤的病理性质做出某些推断。CT检查简便、安全、快捷、有效,对颅内压增高及危重患儿无明显禁忌,已成为诊断小儿脑肿瘤首选的方法。但是,某些位于后颅窝中线的肿瘤,如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的CT表现有时很相似,当第四脑室显示不清的情况下,两者的鉴别比较困难。由此可见,CT对小儿脑肿瘤的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程度受限。

3.4 小儿脑肿瘤易误诊的原因:年幼儿不能自述症状,往往由家长代诉就诊较晚, 当症状明显如失明、 偏瘫等才就诊已失去了早期诊断的机会。小儿查体不合作, 如视野、 感觉等的检查均不能很好配合。婴幼儿症状不典型如颅高压症可因其未闭合的囟门及裂开的颅缝而得到缓解。另外颅内占位与非占位性病变某些症状、体征相同如意识障碍、抽搐、头痛、呕吐、视水肿、肢体运动障碍、颅神经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等在占位与非占位性颅内疾患如脑肿瘤、 脑脓肿、脑囊肿、感染、癫痫、脑血管病都有相似之处。

3.5 头颅 CT 的使用及其意义:头颅 CT 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 X 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出颅内肿瘤的位置、形态、范围、大小、 数量及性质,且头颅 CT 检查对病人既安全、快速又无损伤, 相比之下颅内疾病的另一些检查如颅平片、脑电图、脑超声、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脑脊液检查等对颅内肿瘤不仅无特异性, 有些还带有不安全或创伤的因素。因此头颅 CT 在诊断小儿肿瘤方面要优于其他检查, 是医学界划时代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通过头颅 CT 检查我们对许多小儿颅内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小儿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罗世琪. 儿童颅内肿瘤.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711.

[2]杨启政 . 实用小儿肿瘤. 郑州: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317.

上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下一篇: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诱发可逆性胆结石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