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时间:2022-03-14 09:16:3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数学教学已经不能如传统教学一样简单地停留在让学生模仿方法和记忆理论的阶段,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培养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性精神,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且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整个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生活化;自主化;探究性

新课标呼唤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数学教学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真正引领学生主动发现与解决生活中的地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地数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其中自主性学习又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内在品质,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做到以生为本,力促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怎样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习过程的自主化,是数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放弃自己在传统教学中的主宰地位,转变成参与者和促进者。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以足球比赛导入,出示下表:

要求学生用一个数让人一看就明白进球数和罚点球总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由于与学生生活很接近,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地进行分析和阐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让极具吸引力的足球与数学学习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不仅仅应用于导入环节,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要力求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某商场举行幸运摇奖活动,设计了一个“幸运转盘”。纪念奖——可口可乐一瓶;三等奖——电暖风一个;二等奖——微波炉一台;一等奖——冰箱一台。(1)如果你是消费者,希望怎样设计转盘?(2)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考虑到商场的利益,希望怎样设计转盘?(3)如果按照公平性原则,转盘又该怎样设计?这个练习题的问法不同,设计“幸运转盘”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拓展了视野,激发了探知的欲望。

二、让学生做适当的课前调查

我认为数学的教学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做一些课前调查,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探究性。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百分数,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表示的意思,然后再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自己的认知与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对比,再收集、筛选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使这节课的难点迎刃而解。

教师布置学生做课前调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教而获得的,是需要学生更加主动地学,更好地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公式推导过程。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2)小组合作进行拼摆。(3)根据拼摆过程进行填空练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 )形,三角形的底是拼成图形的( ),三角形的高是拼成图形的( ),因为拼成图形的面积=(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 )形,三角形的底是拼成图形的( ),三角形的高是拼成图形的( ),因为拼成图形的面积=(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地吸收课本,或者只记住公式,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的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在学生拼摆三角形的同时,完成相应的填空题,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这些题目的设计为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具有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新知识,把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还找到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在课堂上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积累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

无论从情境导入到探究新知,还是从解决问题到巩固深化,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是让学生在探究、在交流。学生只有参与到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不少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不理想,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课堂当成培养学生学习自主化的沃土,不断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设计型实验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下一篇:有效倾听,让低年级数学课堂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