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走转改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3-14 05:45:05

浅析走转改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

响应的号召,全国上下新闻媒体纷纷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我们走进企业生产车间、建设工地、田间地头、街道社区、百姓家里,与工作在最基层的采访对象交谈,了解和体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走访基层,沉在基层,我对采访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通过“走转改”,我明白了“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

离生活越近,离真实就越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新闻讲究的“三贴近”。过去我们下去采访,往往是带着题目下去,即使没带题目,也是先找有关部门了解新闻线索,采访过程中基本都有相关负责人陪同,有的虽然也采访市民百姓,但很多时候百姓说话不很真实,有顾虑。这次“走转改”中,使我们真正融入了生活,我们与群众聊天话家常,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为民惠民政策的实际效果,从中发现了许多新闻线索。采访中,记者大多数都是单独行动,新闻线索都是从群众中来,产生了一批鲜活的报道。

采访过程中,群众是我们最主要的采访对象,为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我们不畏艰苦,坚持到一线找群众采访,一边采访一边写作。因为采访深入,有亲身经历,写起稿来就觉得内容很丰富,现场感强,稿件生动活泼,“新闻是靠脚走出来”的道理比任何时候理解的更深。这样的采访,让我们获得了真正的第一手材料;这样的采访,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辛;这样的采访,内容更加真实;这样的采访,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

日常工作中,新闻报道没有好选题往往让我很苦恼,这次采访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基层才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只要真正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就能抓到“大鱼”,抓到“活鱼”。

通过“走转改”,我明白了“接地气”的稿件才能有“人气”。

作为新闻广播的记者,新闻线索大多来源于会或宣传部门,稿件也多追求宏大叙事,报道常常是宣传的味道浓,而忽略了普通百姓的感受,高高在上的稿子渐渐也就没了“人气”。在基层采访让我发现,很多自以为得意的“大作”,却并没有给广大听众留下多少印象,相反那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作品,尽管已过去多年,却依然让群众记忆犹新。

这次“走转改”,我们有意识把采访的对象定位为“普通人”, 公交车司机、文化站辅导老师、下岗后经营早餐车的大姐、披星戴月进城卖菜的菜农……,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挖掘不平凡的事儿。我们与普通人一同工作、一同经历,畅谈喜怒哀乐,倾听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将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音响记录下来,我们创作时饱含深情,一篇篇作品满含热度,这些稿件播发后,在听众中赢得了较高的评价。

听众愿意听的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一位老记者的话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一名记者能否写出“力透纸背”的好作品,绝不是取决于记者的“妙笔生花”,而是取决于记者是否真正心系群众。只有和老百姓成为真朋友,写他们关心的人、写他们关切的事,记者的稿子才会越来越有“人气”。

通过“走转改”,我明白了“接地气”才能当好“新闻执政参与者”。

目前,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党的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时代的画卷宏大而壮阔,发展力量在基层凝聚,发展经验在基层集合;另一方面,人们对如何理解和把握时代和社会,认识自己所处的方位、前进的方向等,都存在巨大需求。此时,基层的干部和群众、单位和组织,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舆论的引导和激励,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只有在基层,新闻工作者才能找到与时代、社会和国家的共振与共鸣。“走转改”活动,是时代需求和媒体作用的结合点。新闻人的价值、新闻的生命力因此得以存在。

“走转改”为新闻工作者搭建了平台,让我们看到基层的鲜活实践,发现基层的复杂问题。我们不能仅把自己定位为“目击者”、“记录者”甚至“传播者”,而应该主动站上“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新闻执政的重要参与者”这个高点。从这样的出发点来走基层,才能真正在基层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带着问题、带上思考去观察、去发现,收获也就更为丰富。

通过“走转改”,我明白了“接地气”才能成为有责任感的新闻人。

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新闻线索,也为基层群众解决难题。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新闻人的力量和责任。

走基层让新闻写作有了源泉,有了激情。“走转改”采访中,我认识了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采访为白血病患儿奔走的护士、在血站采访无偿献血宣传志愿者……那么多需要关爱的生命、那么多无私奉献的身影。我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付出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他们中间。

新闻就该回到“现场”,“走转改”依然在路上。

在长期的采访工作中,我们发现新闻、判断新闻、组织新闻的能力有钝化的迹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少下基层、长期疏离现场,或者对基层只是走马观花,不深入。

通过“走转改”我发现,基层的群众真诚欢迎记者来到他们中间,听他们说心里话。在“走转改”采访中,我们与菜农收菜、装菜、运菜、买菜,忘了吃早饭;在医院看着护士给小朋友扎针,孩子哇哇哭,我眼圈也红了;在群众艺术馆陪退休了的大爷大妈排练迎国庆的演出,我们看到了基层群众盼发展的心情有多迫切……这些真真切切的感受,坐在办公室里不会有,光看文字材料也不会有。这种体验的积累、叠加,将改变我们的新闻观念、采访理念。

新闻,要回到现场。“走转改”要常态化、制度化,成为新闻人的职业自觉;要身心俱到,与新闻当事人倾心沟通,为听众提供独家的发现、独特的角度和独到的观点,捕捉源于生活的活语言、真话语;记者的目光要更多地聚焦基层的创造性实践,反映民声民情民愿,让来自现场的活新闻更多地出现在电波中;要发扬光大善于到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带着问题走基层,在走基层中思考,发现真问题、真典型,写出有分量、有思想的作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颗种子,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发芽;一个记者,只有真正扎根基层,才能获得成长的不竭动力。相信“走转改”必将成为崭新的起点,激励我们带着思想上的巨大收获,带着做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再次出发。

“走转改”,我们依然在路上。

上一篇:如何看待电视名牌栏目作用 下一篇:浅析公安部春节晚会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