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技术中性论

时间:2022-03-14 03:58:18

浅议技术中性论

作者简介:陈向群(1983-),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

摘要:技术与人类到底是何种关系自技术产生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历史上先后有技术中性论、技术背景论和技术决定论三种不同的看法,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本身没有善恶,而只是因为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具有善或恶;技术背景论认为技术的产生与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有直接相联系,是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技术决定论则认为技术不再是服务于人,相反是技术塑造了人,人类已经失去对其控制。本文从技术中性论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对技术中性论的含义并从作者本人的角度其进行批判、讨论技术与人类的未来。

关键词:技术中性论、技术背景论、技术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T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技术中性论的含义

何为技术中性论?为何技术中性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这里我们需要从技术的起源及其早期的作用说起,技术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词语“技艺”(Techne),在古希腊时期的伟大哲学家们眼中,技术即为技艺,如苏格拉底认为花匠对树枝的修剪、军人对军盾的使用以及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方法都涉及到技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1]P(12) 从这些对技术的定义来看,技术显然只是一种为人类服务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或工具,其本身并无善恶,而取决人使用技术的人,如前哈佛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项目主任梅赛纳(Emmanuel Mesthene)曾说到“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2]P(60) 这样对技术经典型的阐述使得梅赛纳成为了技术中性论的代表人物,这就恰当地回答了何为技术中性论这个问题。技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而被赋予生产力的功能,两次工业革命先后都是以技术的发明(蒸汽机和电力)为标志,技术的巨大优势掩盖了其潜在的“危险”因素,人们在盲目崇拜技术的同时,对技术所导致的一些灾难也会寻找“托词”,如两次世界大战中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对人类的毁灭性打击,从技术中性论的角度出发则会认为“最适当的防范措施就是那些控制技术的人必须保证技术被适当的使用”,[1]P(13) 这种技术中性论很好地让其在早期受到人们的信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因为技术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的不断增加,这种技术与政治、伦理毫不想干的技术中性论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二、对技术中性论批判

对技术中性论的态度学术界有赞同有反对,著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是技术中性论的温和拥护者,他认为“技术在本质上即非善的,也非恶的,而是即可用以为善,又可用以为恶……,只有人才赋予技术以意义”,[4]P(1-8) 但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如地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化工技术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过渡的资源开采等这些问题仅仅从技术中性论的角度去给技术做辩解恐怕远远不够,技术中性论越来越站不住脚。首先,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技术不可能是中性的。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技术的需要和产生从来都不是独立的,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并且,任何技术目的的规定和实现,又都要受到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5]上个世界美苏争霸时代,军事科技就因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而产生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航母、同时也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个国家都先后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各国因经济能力的不同,技术的发展也差异很大,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因为经济上的巨大优势,其在科技的发展上也是处于垄断地位,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美国拥有硅谷超高科技产业园,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无法预估,而日本在汽车电子类消费领域也是遥遥领先,我国近年来随着与周边国家在领海领域的争端不断,航母技术也得到了不小的进步,所有的这些表明,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本身根本无法中立出来,“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1]P(14) 其次,技术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无法预料到技术的部分后果,即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不可否认,大部分技术的发明和创新都是出于“善”的角度,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但我们无法预料到核事故的发生,虽然科学家也和核电站的设计者也许会在核电站建设前做好防范各种事故的发生的准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几乎波及到了整个欧洲大陆,近期由于地震海啸引起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引起了人类对于是否利用核能来发电引起了又一翻讨论,引起灾难或事故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等认为因素、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在生物科学领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少数民族激进分子用来作为种族歧视的理论依据,这恐怕也是达尔文当初没有想到的,而克隆技术的危险性更大,一旦被一些缺乏道德的科学家们用于人类本身其所带来的后果我们不敢去设想,虽然各国都在法律上明文禁止这项技术用于人类本身的研究,就想上面所说的一样,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总会发生,“一个发明与创新导致另一个发明与创新,新的发明可能与原来的打算无关……,但是即便如此,技术的生态与社会后果在技术使用后很多年甚至几十年后仍然不可能觉察到”。[1]P(15) 所以说无论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技术发展后果的不可预测性来说,技术中性论是行不通的。

三、技术与人类的未来

技术既然不能简单地以中性论来定义,那么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到底何处何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去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继而维持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我们即不能因为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祉过于盲目崇拜和依赖技术,但同时也不能因为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而一味地排斥技术,我们应该将技术理性化,以理性化的技术来服务于人类,“所谓的技术理性,指的的围绕着目的的-合理的行为即技术实践所形成的一整套基本文化价值”,[1]P(158) 在技术理性化下,人在劳动中使用工具改造世界以满足日常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语言符号,同时,技术的理性化又推动了社会的理性化,技术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体制必须适应技术系统以保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技术理性也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形式而普遍被人们接收并存在,更通俗地说技术充当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在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技术理性作为社会的中轴性观念,以压倒一切的方式支配着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1]P(163) 所以韦伯说到“现代生活是由理性的经济道德、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态度的理性所构成的”。[3]P(354) 在人类未来生活中,我们只有坚持技术理性化,以理性的技术来服务于人类,即而推动理性的社会化,从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结语:本文就技术中性论的概念出发,对何为技术中性论的含义做了解析,同时本人并不赞同技术中性论,分别从技术的社会属性和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两个方面做了论证,最后就技术与人类的未来浅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技术的理性化才是技术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6

[2]Emmanul G.Mesthene.Technological Change:Its Impact on Man and Society[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70

[3]Marx Weber.General Economics History[M].London,1961

[4]邱仁宗.国外科技哲学进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1)

[5]刘科.简论现代社会中技术中性的不可能性[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上一篇:共青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纳米技术带来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