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体检”还是“我要体检”?

时间:2022-03-14 01:26:20

“要我体检”还是“我要体检”?

“要我体检”还是“我要体检”?

时至今日,健康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体检很重要。但是,今日的体检业现状,看似热闹,却误区多多,并不尽如人意。有几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每年参加全面健康体检的人数,在中国大陆,北京、上海、广州占比最高,但是,也只占当地居住人口的35%?4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95%?100%——婴儿一出生就有健康档案,每年参加体检,体检资料电脑存档,跟踪分析;

在大城市参加体检的人员中,由单位“埋单”(要我体检)的,占90%以上;自费“埋单”(我要体检)的,不足10%(上海国宾医疗中心自费埋单者已达30%,纯属个案);

在参加团队体检的人员中,真正怀着“我要体检,我要消除疾病隐患”的想法者并不多见,大多只是想着“单位要我体检,我来完成任务,拿一份报告回去”,有人干脆把体检日当作小礼拜,找个人顶替一下,自己去休息了。很多人放弃了许多体检项目,只求早点结束。

即使是自费体检者,大多抱着“今年尚未体检,应该去查一下”,或者“去年查出的一些问题,今年好点了吗”的想法,拿到体检报告后,匆匆一阅,就往抽屉里一塞,今年的体检任务就算完成了。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体检?今天,我们请上海体检业龙头——爱康国宾集团资深副总裁、上海国宾医疗中心院长周雅芳,说说体检那些事儿。

误区一:每年只需做一次体检,拿到体检报告后,发现没有大病,就算完成任务了。

周雅芳:成年人每年做一次个性化的全面体检,这是最起码的,而比体检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体检报告。大多数体检者看到体检报告中没有发现大病,就将报告束之高阁。对此,我认为,你这是白花钱了。

从我院10余年来的体检实践看,体检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平均每人会查出3?4处疾病隐患,如三高、脂肪肝、痛风、胆肾结石、前列腺肥大、甲状腺结节以及各类炎症,还有血液指标不在正常值以内等。这些隐患反映了体检者的某个器官出现了问题,虽未形成大病,但有可能正在孕育大病,你能等上一年再来体检?

正确的做法是,对查出的疾病隐患,有的要在三个月、六个月内进行随访和复查(如各类炎症、血液指标不在正常值内等);有的要及时服药治疗,抑制它的发展;更多的是要对“症”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运动,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我举两个例子。有一位45岁的杂志社的主编,男性,体重86公斤,在体检中查出有重度脂肪肝,他看了体检报告后,遵从医嘱,饮食开始清淡了,不喝酒,并且坚持每天步行半小时至一小时,四个月后体重减至74公斤,再做B超,重度脂肪肝不见了。

另一位是29岁的某外资公司销售主管,男性,体重70公斤,体检中查出中度脂肪肝,但他并未当回事,不愿遵医嘱加强运动,而且强调自己因为应酬多,怎么也戒不掉喝酒,一年后再做体检,已是重度脂肪肝,而且有肝硬化倾向了。

误区二:体检只要做常规项目就可以了。反正我是健康人,体检费用又是单位出的,单位叫我做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

周雅芳:大多数人每年只做一次体检,所以,每次做哪些体检项目,是一件严谨、科学的事,不能千人一面,随意确定。

如果本身比较健康,又没有家族病史的,确实只需做常规的基本项目就可以了。如果是中老年人,或者是工作压力巨大的年轻人,或者有家族病史、有慢性病史的,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在常规项目外,增加符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检查项目。我认为,即使是自费,也应该增加,否则就失去了体检的真正意义。

误区三:我的一些亲友年年都参加单位体检,但是,有的得了癌症,有的发生脑梗,有的猝然死去,体检到底有什么用啊?

周雅芳:年年参加体检,仍会得大病,这里的原因很多。根据上海爱康国宾体检中心的统计资料,2011年,我们共接待了17万人次的体检,其中,当场发现并经最后确认的早早期恶性肿瘤患者共计52例——肺癌12例、肝癌8例、胃癌7例、甲状腺癌和乳腺癌各5例,前列腺癌3例,以及其他癌症12例,比例为万分之三,这些恶性肿瘤都是在毫无症状的健康人群中发现的,经手术治疗后,大多数人都已正常上班了。你能说体检无用吗?

至于体检后仍有一些人突发大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遗传、环境影响、心态、不良生活习惯、过劳等等,以及当初体检项目不够全面,忽略了某些重要的对基础病因的检查项目。还有,许多人对体检中查出的大病隐患未引起足够重视,未能予以根治或加以控制。就拿让大多数人感到害怕的脑梗和猝死来说吧,都是因为有基础病的存在,又不积极治疗,才使它们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脑梗和猝死的基础病因主要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脏疾病,而这些基础病,体检时都能查出,只要遵从医嘱,加以重视,积极治疗,必能减少甚至杜绝脑梗和猝死的发生。

上一篇:颌骨常见疾病致上颌窦壁破坏X线表现分析 下一篇:茹素,有品质的潮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