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视野中的研究生招生不良行为研究

时间:2022-03-13 10:42:02

社会学习理论视野中的研究生招生不良行为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多样的,其中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之所以出现大量的不良行为,主要在于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不良行为的替代性强化和外部强化。通过这两个原因分析可以部分的解释导致考试的参与者在考试中表现出不被其他考生所认可的行为产生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 招生考试;不良行为;原因

[基金项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2013Y11)阶段成果、山东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研究(SDYY11190)、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变革与高校定位研究(SDYY12149)、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SDYY10086)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03-2

不良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成为历代思想家洞察人性、特别是人性阴暗面的一个窗口。商业贸易中的欺诈、社会交往中的侵犯、竞技体育中的暴力、不同种族地区国家间的战争都属于不良行为的研究范围,不良行为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不但是社会生活工程中存在不良行为,在教育领域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行为,比如考试过程中违纪、作弊等行为都可以归属到不良行为的范畴中。近年来,伴随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招生层次中的不良行为也屡禁不止,针对日益严重的招生考试中的不良行为,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如有学者从加强诚信教育、严格管理、改革考试形式与内容、加强监控教室的管理等方面入手对考试中出现的作弊行为进行防治。也有学者从严明考试纪律、严肃考风考纪等方面入手解决所有高校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应对策略不外乎从学生、教师、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切入,对学生加强教育和宣传,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对教育也同样以说教或者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按照管理原理来仔细分析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就会发现高校大部分考试管理过程中的假想敌都是人和制度,而应该在考试管理中同样处于中心地位的管理要素被视而不见。通常来说,管理所涉及要素主要有人、财、物、媒介、时间、信息等六大方面,只有在考试管理过程中认识并充分处理好这六个方面,才能把招生考试工作做好。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我国最高水平的考试,按照正常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其参加者年龄普遍较大,生理上处于青年期,心智比较成熟而又有一定的冲动,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希望和社会接触但无法完全免疫社会的不良影响。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参加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研究更少,其原因,第一,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历史较短,从1977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仅仅经过30年发展,大体经历恢复、成熟、快速发展三个阶段,这期间对研究生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培养机制、管理机制、以及学科设置等比较基础的方面;第二,研究生招生考试由于历史较短,最初参加者较少,1977年1978年两年合并招生10708人,属于精英教育,涉及的部门、环节比较简单,容易控制;第三,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在归因时,往往更倾向于把考试中不良行为者实施不良行为的原因解释为暂时性或者一过性的,故而人为减少了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不良行为出现的次数,所以,到现在为止,对于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现在暂时未有深入研究。

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存在的大量的不良行为,按照不良行为发生场所可以把不良行为氛围以下三种,主要包括考场内违纪、作弊,考场外的违纪、作弊,以及考试后的违纪和违法行为。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按照直接以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为对象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不良行为产生原因不外乎本能论、心理论、驱力论、社会学习论四种因素。本文主要通过使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存在的不良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正是在对人类行为的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了不良行为在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的一种解释,从而构成关于人类不良行为的一个独树一帜的社会心理学思潮。班杜拉替代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良行为与表现不良行为之间无必然性联系,只有不良行为得到强化后,并且在适宜的环境中才会表现出来。不良行为的强化有两种,一是不良行为的替代性强化;二是不良行为的直接外部奖励强化。

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不良行为的替代性强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或者特殊情境中,比如考试中因为观察到别人的不良行为获得行为奖励或惩罚而作为原因,从而致使这种不良行为重复或不在出现的行为倾向。通过使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影响招生考试中替代性强化出现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不良行为者的外在身体特征、精神状态、不良行为被发现而随之的惩罚或奖励的程度、不良行为发生的情景与观察者潜在行为发生情景相似度、行为者的社会地位等。若不良行为者与观察者各方面的特征相近、不良行为成功后的奖励丰厚、行为发生情景可以移植,并且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高、社会影响力大,不良行为被学习并重复的概率就会很大,反之亦反。另外,认同感也是影响替代性强化的原因,观察者与行为者的行为产生认同时,观察者会支持不良行为,学习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表现出不良行为倾向增大。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如果不良行为者通过违纪、作弊等方式获得考试成绩的优良,而作弊成功者平时学习成绩并不好,当该生不良行为未能在考试中被发现并制止,当他周围同学发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考试的优良成绩,并且没有被发现,就会对周围的人群形成负向强化效应,并在以后的考试中表现出不良行为。

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外部强化不良行为的直接奖励:个体因受直接外部刺激而使行为得到强化。在实施不良行为前个体会衡量该种行为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不良行为的受者反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及法定规则的惩罚的力度。当行为者认为利大于弊时,才会实施这种不良行为。影响不良行为的外部强化因素有:考试作弊成功现实的奖励、不良行为者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其他受影响人群对不良行为的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反不良行为的可能性与烈度。现实的奖励,一般是指因实施不良行为使其所属的群体或者团队获得战略上的优势或者使竞争对手失去竞争优势。而对于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不良行为的现实奖励就是研究生考试分数的提高,并使得不良行为者在招生录取中占据相对的优势,并对以后的就业产生良性作用,而获得现实利益。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表现不良行为是行为者获得同伴赞同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通过不良行为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可,从而表现出对既成规则的轻视和破坏; 更加重要的是考试事关考生的前途与命运,考生希望自己能够考出好的成绩,实现升学、就业的目标,进而完成人生的最终目标。考生的家长也对考生的考试寄予厚望,考生考上了,举族弹冠相庆;考生考不上,考生家长则情绪低落,唯考生是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考试的学生在内外部压力作用下,如本人能力和知识的储备无法满足应试要求,就会诉诸以不良行为来达到自己获取好成绩的目的。

社会地位提高,若要在群体中保持或提高地位,对群体权威的话言听计从是必不可少的,而群体权威追求的目的通过不良行为获得利益,遵从群体权威的意志,学生的一切行为就会以追求利益为中心。当不良行为为获益服务时,得到群体权威、同伴的赞同与支持,在完成群体权威意图的同时提高了自身在集体内的地位。不良行为被美化为“勇敢”、“拚搏精神”,成为“团体英雄”。

参考文献:

[1]于泽,樊世清,芦慧.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高教研究,2005,(5): 7-80.

[2]赖秀兰.略论大学生考试作弊及控制[J].江苏高教,2006,(3):94-96.

[3]孙政,史俊青.考试作弊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评论,2003,(4):61-62.

[4]周本回.中国研究生教育30年发展的历史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9,(1):68-69.

[5]Bandura.A.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aggression[C].Aggression-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s .Academic Press.1983,1:1-36.

[6]刘志国.竞技运动中侵犯行为的社会学解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28-30.

[7]苏越.对考试思维的有益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07,(12):183-184.

[8]E.F. Zeigler. The sport Hero Phenomenon: A Model derived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J].1997,(6):23-26.

[9]苏越.对考试思维的有益探索――评《考试学引论――我们的思维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07,(12):183-184.

作者简介:郭善利(1964-),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博士,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烟台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高等学校管理和逆境植物学。

上一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下一篇:影响在线消费者忠诚的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