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时间:2022-03-13 08:34:16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高中历史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重在要求学生掌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线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再到不断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探究学习、与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要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其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

二、整合教材内容

1.教师要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把每节课的内容都放到整个历史长河当中去把握。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在讲述《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浙教版)这两个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把握: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探索史。在上课时渗透这些线索,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思路。

2.要从微观方面来展开教学。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需要合理使用教材,对一些重点内容要具体化、充实化,让这些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还要对历史资料进行一些补充,使得理论知识更加深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高考逐渐开始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一些理论教学内容又让学生不知从何学起,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清楚地讲述给学生,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3.教师要把各个标题联系到一起。一般情况下,一节课要涉及到好几个问题,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能够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能够把这些重点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比如,在讲述《美国1787年宪法》(浙教版)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影响与课本的各级标题串联在一起。如,背景——“年轻美国的窘境”,使学生认识到制定宪法的迫切性。内容及剖析——“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两党制的雏形”。这样讲解重点突出,通过分析使学生逐步总结出宪法调和了三对矛盾:大州和小州、中央和地方、南方和北方,从而巩固和维护了美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并在美国以后的发展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影响——(从分析中得出结论)。教师通过对标题的整合,使学生对整节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能够了然于胸,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剖析,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来龙去脉及内涵,并深刻感受这部宪法在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的旺盛生命力。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1.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同时还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观点,等等。

2.教师要灵活把握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其主要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从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并为学生能动地建构知识提供材料、时间、环境。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学生不是成熟的主体,对自己亲身建立起来的概念难免有理解不准确之处,同时学生的差异也确实是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完成培优补差工作。对于后进生,可以暂时降低某些要求,先要求他们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学习任务,并经常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能亲身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并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同时鼓励优等生尽可能达到高的水平,要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的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G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育的研究和建议 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