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育弊端与改革

时间:2022-03-13 05:40:35

浅谈高校教育弊端与改革

摘要:高校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占举足轻重的份量,全面搞好高校教育,培养出优秀人才是众望所归。深入透视高校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并对症下药,进行合理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不容忽视的内容。

关键字:高校教育与时俱进改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欧洲则国胜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梁启超曾说过的话,今天依旧适用,少年的智、富、强重在教育。

对于教育的重视,早已不局限在一个家庭,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本就得靠教育,而高校教育有着顶梁柱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对高等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更是对道德素质,气质修养乃至其他各方面社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高等院校及其教育是连接人才与国家的纽带,吸收“人材”,并培养塑造其成为“人才”,作为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最后一个加工程序,具有代表性地展示着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可以说,高校教育的成效直接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当然,作为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青少年们,自身也有努力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国家对于高校教育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与发展。

那么,我们就从以下三方面来浅谈高校教育所存在的弊端

一.高校教育自身的弊端。

1.高校教育缺乏灵活性,未重视全面教育。虽说进入大学后,大多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喜好选择的专业就读的,理应比义务教育更有灵活性,可实际并非都如此。在大多数高校里,仍是进行过度统一化、标准化教育模式,老师授课,学生“自主”听课,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知老师之所云。这完全是学生的错吗?我并不如此认为,学生不听老师讲课,这一方面是学生不对自己负责,是学生的错,而另一方面需从老师谈起。试问,如果老师讲课灵活生动有趣,能把知识融入生活各方面向学生传授,关心关爱学生,能有几位同学不听他授课?而现实中的大多教授级人物,带着课本进入课堂,讲着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接受的专业术语,自说自话,并不管学生是否已昏昏欲睡,下课后走人,学生甚至没有和他交流的机会,更别谈关心关爱了,请问,这是“教书育人”么,这是一个高校应有的师生现象吗?当然了,我是说大多数,不是全部。再者,任何人其本质都是“具有相对独立的性格、相对独立的思想、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相对独立的生存模式和相对独立的成长过程及人生阅历”的个性化的人,这种统一性教育模式并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学生的热情、兴趣、潜力不但没被激发,反倒可能会被磨灭。

很多高校虽说开展多种业余兴趣活动,自主选修课及各种社团,以来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才能,但总是因为体制不完善或其它原因而名存实亡。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义务,我们暂且不谈“教书”,在“育人”这一环节上,就是高校的薄弱环节。很多时候只是根据个人成绩来作为许多事情的衡量标准,就很容易忽视了人格方面的问题,很常见的是当涉及到奖学金之类的问题时,同学之间的纠纷就浮出水面,甚是有些人为此不择手段,所以,要培养面向社会与国家的人才必须在人格、道德素质上的培养多下功夫,虽说没有决定性作用,但也有指导性意义与功能。

2.高校教育与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很多高校毕业的同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总体感觉就是:四年在学其实是玩过来的,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走上工作岗位后根本就用不上,缺少实践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走上工作岗基本上都要重头再来学习一遍。这正是“学非所有,用非所学”。

3.高校教育严重缺乏社会化

高校教育应该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前的一个模拟训练,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高校教育社会化所指的就是高校应该是向着小型、模拟型的社会化方向发展,不应闭门造车。从学校的社会地位来说,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应该人为地严重脱离社会,这也是造成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教育严重缺乏社会化的主要表现:一是教材、课题没有更新机制,陈旧不堪,更新速度缓慢,教学实践项目根本就没有社会意义。二是教师队伍和教师知识更新换代仍然是形式主义。比如,某些高校的某些教师虽然挂了很多头衔:教授、专家、高级、讲师等,但其实是根本没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三是教学模式与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对于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自身来解决。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教学设施,都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水平,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增加学校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实力。高校教学管理要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作为领导,要起到引导的带头作用,不断以学习来提高自身水平,并以合理的、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并加强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考评和监督,取长补短,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作为老师,要秉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在知识、道德、人格等多方面来教育学生,使我国的青少年成为真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同时,高校在教育人才时,更多的要面向社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实用的人才,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人,要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高校学生自身的弊端。

进入大学意味着拜托了高考的阴影,许多大学生就放松了或者是暂时没了目标,而进入了大学,基本上没有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这时,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高校里不重视学习,荒废学业的状况。据对某高校进行调查,70%的学生没有目标或者是荒废学业型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我约束力导致。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是必须的。加强自我控制力,结合教师的引导,培养对所从事的领域的浓厚兴趣,掌握发展趋势,解决热点问题、疑难问题,了解科学发展动态和跟踪了解学术前沿的方法,使自己具备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以确保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时代不会被淘汰,以全面提升自己为目标,完成高校学业。与此同时实习还可以自主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我国高校投资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3%,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一般超过5%,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12年教育投入占GDP的4%。由此可见,我国对高校的投资还有一定欠缺,这也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力有关,我国高校多,投资难度大。

同时,还存在有些高校的资金利用不合理或某些人私吞资金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在设施、教学条件等硬件方面会有不足之处,以致于学校该有的设施没有,使投资没用在刀刃上,许多实践操作性的课程难以全面展开,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是一个重击,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这是目前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国家应该放宽对高校投资的政策,以创新方式进行集资,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同时,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

对于擅自不合理使用资金的情况,应该加强监督,在政府与公民共同的努力下,来监督资金的运行状况,制定法律政策,严厉打击非法行为,使高校建设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全面培养人才,坚决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我国2020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对于解决高校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还需从各方面探究、解决,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改革,不断的完善和优化高校教育体制,真正实现人才强国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效性研究 下一篇: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管理技术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