淌过指间的无声光阴

时间:2022-03-13 12:23:14

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今天,大量的物品被精确地复制,它们全都一模一样,面目模糊。如此,显出手工的奢侈。手工,是一笔一面细细描摹的精致,是一锤一凿精雕细刻的屏神静气。在专注的凝视和温柔的触摸中,时光,从指间流过,一不小心,就是数十年的光阴。

AM11:40

鹤庆火腿,迎接远客

复生在电话里跟我说:“你到测绘学院。”出租车司机说:“我在拉萨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个学校。”一路折腾,到了,原来这里有座警官学院,是我听错了。

荒凉赭黄的山下,密集而整齐地坐落着一大片房屋,它们仿佛遗世而独立,虽在拉萨,却又离繁华很远。这就是拉萨北郊的金银器加工村。

时间已经是11:00了。按照复生的生活规律,应该是10:30吃早饭,15:00午饭,20:00晚饭,夜里有时会干活到半夜一两点钟。

但今天,屋里坐了一屋子人,一边喝着酒,一边等我们。房间很小,但小而不乱,陈设很简单,挂着大红的中国结。

茶几上盛满了饭菜,香椿炒豆腐、炒猪肝、蒜薹肉丝,还有黄澄澄的一大钵鸡汤。

复生的妻子寸根娥热情地给我们盛了一大碗饭,泡了一碗鸡汤。“我再炒个菜!”她麻利地点火,热锅。不一会,一股香味飘了出来。

“这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快尝尝!”她盛上来一碗腊肉香肠。

复生和她的妻子寸根娥,都是白族,来自云南鹤庆县新华村。那里有一种名传四方的特产,人们称它为“鹤庆火腿”,每年农历霜降至来年立春的这段时间,是腌制腊肉火腿的季节,当地白族群众就会以厩养的油葫芦猪为原料,用百年传统工艺胶制火腿、腊肉、香肠,是白族的名特食品。

一尝之下,香而不腻,名不虚传。这些火腿腊肉是跑运输的老乡从老家捎来的。由于春运人太多,复生去年春节没有回老家,不过再过两天,他就要回云南过清明节了,去祭祀已故的亲人。这就是今天坐了一屋子人的原因,在他走之前,和他交好的老乡们特意来跟他们聚聚。

声名远播的鹤庆工艺

复生主要做藏刀。这个金银器加工村,聚集着上千人。以家庭为单位,近200家人,每一家只做一两样银器。这里的人基本都来自云南鹤庆县新华村,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姓:寸氏。

新华村原名石寨子,是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连接点和延伸点,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被称为“藏银之乡”、“银器之乡”。《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新华村的村民们就开始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加工技艺,逐渐广为人知。

在新华村,85%以上的居民都在从事金、银、铜、铁等金属手工艺品的加工。一家一个小作坊,一家一个品种,互不重复,制作工匠以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为主,不论男女老少。这种模式,被复制到了拉萨。

早些年,在云南,这些工艺品价格并不高,且销量不广,鹤庆白族人开始四处间天下。复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复生13岁开始学手艺,16岁独立。1988年,复生18岁,跟着老乡去昌都。他还记得从云南到昌都行程要10多天,路很陡,一路惊险,生活也非常艰苦。在昌都呆了两年后,复生来到了拉萨。

因为工艺精湛,鹤庆白族人的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在拉萨声名鹊起。更多的鹤庆白族人来到拉萨,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在的数千人。八廓街的银器作坊,大多是新华村的白族工匠所开。他们用的银都是从云南运来,纯度在94.5%以上。在藏区的每十件金属手工制品中,至少有六七件出自鹤庆工匠之手。

PM14:40

藏族阿妈来打白铜羹碗

14:40,同村的老乡来找复生,大家一起打牌、吹牛。马上耍回老家了,复生今天不打算开工,只接待来询问的人。

一个藏族阿妈来到门店前,问复生有没有白铜打的羹碗:一个拿着黄金珠花的人问复生能不能原样仿制。这样的询问,一下午接待了6拨。平日里,来咨询的人数不一定,有时一天几个,有时一天几十个。有时一天一分收入都没有,有时生意又很好,比如说昨天就发了10多把藏刀。

一般来说,5月份过后生意会好起来,一直到过年。过年前生意最好,一天收入几万都有可能。交易的过程很简单,看样品,交订金,约定交货时间,完货后邮寄。繁琐的是手工打磨的过程。做一把藏刀,有多道工序:打铁、下料、焊接、刀模、清洗、镀银、安装、开锋、雕花。

工艺复杂的藏刀,几天打一把,工艺简单的一天可以打几十把。工艺好的加工费都要几千,甚至1万多,工艺差的一把刀10几块都可以。

工艺的好坏,关键在于铁片,好的铁片要用新的钢板,而旧钢板上面会有划痕。复生拿起一把藏刀,对着一颗钉子斩下去,钉子应声而断。削铁如泥,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雕花是最费眼睛的活,一个雕花匠人至少需要100多把凿子,一天可以雕两三把。雕了20多年,复生已经不能雕了,眼睛花,看不清楚。现在负责雕花的,是寸根娥和儿子。

复生的作坊只有三个人,除了他和寸根娥,还有小儿子。小儿子今年20岁,中学毕业后来拉萨,学得快,半年就会雕刻。小儿子很害羞,看到今天人多,躲了出去。大儿子在云南,在丽江古城开了一家店,出售各种民族首饰,孩子都1岁多了。

一家三口人上个月做了百十来把刀。复生主要做零售,来买刀的人除了人,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人,多是买回去做装饰和摆设。

寸氏工艺,代代相传,数千年来工艺基本保持。但时代变迁,工具已经有了改变,比如说压片机的应用。在这个加工村里,有一家专门加工金银片的店。这台机器买于6年前,整个村里都用这台机器,店门口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单压20元,市斤,连化带压25元/市斤。过去没有机器,必须用钢凿一点点地凿,现在,即使是加工0.5毫米的银片,也是眨眼之间的事情。

PM16:00

贤惠妻子带来的幸福

16:00,拉萨的阳光温暖耀眼。有人拉了蔬菜,沿街叫卖。一位老大爷骑了三轮车,里面盛着瓜子、果脯、杏仁等。寸根娥走出店门,叫住老大爷,买一些零食给大家。

寸根娥贤惠温柔,身量窈窕,可以看出年轻时一定是位美人。她和复生16岁认识,自由恋爱,19岁结婚。结婚两个月后,复生去昌都。那时候寸根娥已经怀有身孕,在家里包揽所有农活,摘大米、栽秧、蚕豆、割青草喂鱼,没有一点闲暇。

复生在拉萨站稳脚跟以后,寸根娥也来了拉萨。复生教大儿子雕花,大儿子又教会了寸根娥。如今,她每天主要就是做家务,洗衣做饭、雕花。收入过得去,周围都是老乡,村里有公用的卫生间、浴室、菜市和小卖部,生活比较方便。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男人们一个月进一次城(去拉萨城区),他们会去茶馆,去喝甜茶。女人们的娱乐是跳舞。每年的三八节,大家一起跳白族的舞蹈。

对于的各种节日,他们会围观,但并不热衷,他们过的还是白族的节日,每年的火把节、端午节、中秋节,村里也热闹非凡。事实上,这个金银器加工村自成体系,仿佛是云南新华村的一个翻版,只是在不同的空间存在。

来拉萨这么多年,复生他们饮食上仍然根深蒂固地难以改变,仍然喝不惯青稞酒。他们用多年的积蓄在老家修了小楼。问他:“什么时候回老家呢?”“可能还要七八年吧。”毋庸置疑的是,以后肯定会回到老家,回农村去,那里是他们的根。

走在村中,耳中满是叮叮当当的声音,这是独属于复生他们的音乐和节奏。这样的声音会一直持续到午夜,然后渐次寂静,直到新的一天到来。

上一篇:转动年轮的纺车 下一篇:大河,冰雪源 走进湄公河源头青海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