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3-13 09:51:37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近半年多来,我园小班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孜孜以求地探索区域活动的有效教育策略和途径,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收获。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有近65%的活动区域是孩子感兴趣、经常进入的,20%的活动区域是孩子们较少进入的,15%的活动区域则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经分析主要是因为活动材料的投放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小班教师进行了实践探究,并针对问题调整调整。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重要性

(一)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感知能力发展

感知觉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幼儿开始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通道。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接触各种性质的活动材料,了解到各种活动材料的特点、状态和属性,发展了其感知觉。活动材料的投放能尊重幼儿的内在需求和兴趣进行投放时,会使得材料对幼儿具有吸引力,引发幼儿对材料进行积极的感知觉行为。

(二)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思维想象能力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在材料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幼儿为了能够使游戏顺利地开展,其好奇、好动的特点就会促使他们发挥其想象力,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材料的投放应考虑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

(三)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儿童思维创造力发展

创造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创造出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索的吸引物,又是他们主动构建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更是诱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因素。

(四)活动材料的投放与语言交往能力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在贪玩心理的刺激下,幼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迫使与同伴进行交流,以此丰富了表达能力,逐渐理会语言。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应注意的问题

(一)区域材料摆放应是以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兴趣、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

幼儿很喜欢摆弄和操作物体,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能一起幼儿的主动探究兴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本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投放使幼儿在与环竟中获得经验。

1、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而且是动态的,随需要进行更换。

小班幼儿年龄小,有较强的亲子依恋,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安全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惧、胆怯的心理,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小班创设了娃娃家,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因为那里有他们喜欢的娃娃、各种家具、玩具及舒适的环境,使幼儿满足对家庭的依恋,找到家的感觉,情感上得到满足。一段时间后幼儿越来越多,许多幼儿都喜欢娃娃家。为此我园小班根据幼儿的需要、教室的环境,布置了4个有关娃娃家的区域:娃娃厨房、娃娃卧室、娃娃卫生间、娃娃客厅。材料相对丰富了许多。如:抽油烟机、微波炉、冰箱、电视、洗衣机、衣柜、钢琴、电视框、梳妆台、洗手盆等,都是老师亲手制作的。

2、材料的投放应具有教育价值。

幼儿活动是学中玩、玩中学。材料的投放应是有目的性的,针对幼儿现阶段发展的需要。要使材料与幼儿有效互动,使幼儿主动学习,小班老师在生活区增添了串珠活动,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可以使幼儿通过操作认识不同的材料。如木珠、彩色珠子、铁制铃铛、珠子、塑料吸管等,这些材料的性质,使幼儿发现、认识、创造序列。

(二)材料投放要考虑到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材料的提供要有适宜的结构,要能引起幼儿 的探究兴趣,要适合幼儿发展,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小班幼儿发展的目标、年龄特点。如串珠活动从简单到难,开始是随意穿,发展到按颜色、形状串,有开始的大珠子到小珠子。

1.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活动区的位置、材料,适当的增加和替换活动材料,达到材料的丰富性效果,如: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随着活动区内容的扩展和幼儿兴趣的转移,有意识、及时、不定期地对原有的区域活动材料进行调整,增添新的活动材料,补充或替换一些幼儿不感兴趣操作材料,当这样活动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形象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对孩子会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机会 。

幼儿本身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和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给每个幼儿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顾全体,又考虑到个别幼儿。如在科学区针对认识图形这个目标,老师投放了4组材料,一组是颜色的认识;二组是颜色与形状的认识——图形宝宝回家;三组是给同种图形排序的嵌板;四组是六种图形的3个图形大小排序。这样的幼儿可根据兴趣、需要选择,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帮助,幼儿会在不同水平上获得不同的经验。

3.材料的多功能性也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使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的学习来源于兴趣,材料的有趣性,使幼儿产生动手、动脑、操作欲望,从而有了主动探究的动力。如:“喂小动物”,我用牛奶箱制作小动物头,在箱子上挖出一个动物的嘴巴,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又准备了各种图形卡片,请幼儿给小动物喂吃的。这个活动幼儿的小手得到了锻炼,有认识了图形,还可以练习数数。有这样的环境幼儿能主动的进区域操作,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得到心理满足为止。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化学知识的运用 下一篇:年轻人也应常看看《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