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沟:这里风景依旧独好

时间:2022-03-13 08:44:46

银杏沟:这里风景依旧独好

“银杏沟”是绵竹市清平乡的代名词,一入深秋,漫山遍野的银杏树亮出金黄的叶片,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使清平乡的乡村旅游日渐红火。

然而,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灾害,让这片金黄暗淡了颜色。3年来,从重创到重振、从绝望到希望,清平乡的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经历了难以尽述的复杂情绪,在不屈与坚韧中迎接希望的到来。

峰峦如聚,山势险峻,是绵竹市清平乡给人的第一印象,而车随路转绕过重山后,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豁然显现,这里整齐有致地排列着粉墙黛瓦的新民居,风格协调、设施完备的医院、学校、敬老院等一应俱全,让人恍如走进了一个宁静秀美的现代小镇。

如果再仔细观察,你会感受到一种强劲的力量:随处都竖立着倒计时牌,到处都能见到党员干部的身影,在小岗剑、在文家沟、在蔺家坎……机器全速运转,工人加班加点,目标只有一个――赶在6月汛期到来之前,疏通好河道、治理好滑坡面,让村民搬进新居。

重灾乡的二次受灾

一夜之间,雷从宽的新房子与河道的距离就从两三百米变成近在咫尺,对岸文家沟曾经依山而建的几十户新农房都已消失不见,特大山洪裹挟着泥石流奔涌而下,掩埋了一切。

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让清平乡遭受了重创,成为了救援困难的孤岛之一。

2010年,“8・13”泥石流灾害让清平乡再次成为孤岛。600万立方米泥石流摧毁了603户农房,5000多名群众二次受灾。

刚刚建好的房子再次被毁,对村民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那时候看到老百姓脸上绝望的神情,真的很心痛。”清平乡党委副书记范炳全难以忘记当时的情景。

面对受灾点多、受灾户广,安置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清平乡党委第一时间发出了“献出一片爱,腾出一间房,安置一户人”的号召,动员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安置帮扶活动中。盐井村原村支书孟生容带头腾出房间,安置7户受灾群众;棋盘村村支书王述普强忍亲人被埋的悲痛,动员亲属腾出房屋安置5户受灾群众……

“啥都没有了,我们以后咋个生活嘛!”面对受灾群众的呼声,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坚定地说:“地震那么大的灾难我们都克服了,还怕泥石流吗!只要有党和政府的领导,有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一切困难都能渡过。”群众的希望再次点燃。

确保群众早日安居

连日来,院通村二组的蔺家坎集中安置点一派繁忙的景象,轰鸣的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不停歇运转,施工人员忙着搅拌、吊运、砌砖……施工现场紧张而有序。“趁着天气晴好,要抓紧时间建农房。在确保建筑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让群众在汛期来临之前住进新房。”清平乡乡长陈军说。

为确保受灾群众早日安居,清平乡党委、政府按照《清平乡乡域治理重建规划》和《清平乡灾后治理重建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结合乡内实际确定了农房重建工作方案,其中,蔺家坎集中安置点专门用于安置需要集中建房的受灾群众,规划修建30栋房屋,安置240多户村民。

“我们家以前的房子在泥石流中毁了,新家就建在这个安置点。这次重新建房的费用,国家给的补贴就够用了。我现在打一天工还能挣五六十元的工钱咧!”圆包村村民罗永芬就在蔺家坎施工现场打工,村里有好几十个人和她一样。

地震后重建家园已经让群众倾其所有,泥石流灾害后,群众已经无力再负担新房的修建费用了。“不能让老百姓无房可住。”从中央到地方党委都统一了思想,必须解决好受灾群众重新建房的资金问题。“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国家对农房重建的补贴、对口援建的江苏省江阴市再次投入5000万元、红十字会扶贫补贴和社会捐助等,平均一个人能拿到3万多元的补贴,一个三口之家就有9万多元,建房完全够用了。”乡党委副书记范炳全算了一笔账,“而且建房占用耕地的补偿款也是由绵竹市买单,村民再无后顾之忧。”

舍了小家顾大家

清平乡随处可见的倒计时牌,让人不断感受到一种紧迫感。河道应急工程治理是清平乡必须攻克的“难关”,泥石流将河道推移、抬高并部分堵塞,如果不及时疏通治理,一旦汛期到来,沿河农房将再次面临威胁。然而,要尽快治理好河道,就必须拆除44户危房,为河道规划让路。

可是谁愿意将自家新建的房子拆掉呢?那里面不仅投入了时间、精力、资金,还有灾后重新振作起来的信心和希望。“党员要率先垂范,没有条件可讲。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群众的安危是我们首先要顾全的。危房拆除户参照受灾户发放补贴,统一在安置点集中建房。”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的态度很坚决,必须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付兴和带领党政班子成员反复深入群众家中,耐心解释说服,协调解决问题。

棋盘村村支书王述普第一个拆除了自家投入近30万元修建的房屋。在他的带动下,棋盘村组织老党员、老干部等成立了一支义务宣传队,走家串户向群众宣传灾后重建的政策,引导群众积极支持河道应急工程的治理。而此时,涉及拆房的群众却都盯着老党员雷从宽。在灾后重建中,雷从宽投入了200多万元,新建了两栋房屋,他打算等配套设施建好后,重新开办农家乐。如今,花费巨资建的房子说拆就拆,家里人说什么都不答应。“拆!”雷从宽咬牙下了决心,“我是党员就要带头,大伙儿都看着我呢!”

很快,44户危房顺利拆除,为河道应急治理提供了进度保障。

银杏小镇的新希望

地震前,清平乡就是个富饶的小山镇,重重深山里蕴藏着丰富的磷矿,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磷矿企业中打工,月收入多的可达3000多元。农民们间或栽种些山野菜、猕猴桃,最传统的产业莫过于银杏。“全乡现有100多万株银杏树,即使是在去年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情况下,老百姓仍然依靠银杏树获得了收益。”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说。

为了重现昔日富裕美丽的小山镇,清平乡党委积极争取省上资源支持,提出统筹考虑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通过3年试点探索,把清平乡建设成为“建筑有特色、产业有支撑、设施齐配套、乡风更文明”的新农村综合体的战略构想。

走进清平乡政府办公大楼,大厅四周展示的新农村综合体效果图格外醒目,设计独特的农房像联排别墅一样美观,设施齐全的社区公共休闲场地很有现代气息。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说:“清平乡新的定位是‘九顶山下银杏小镇’,因此,不仅是在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整个产业布局上都要通盘考虑。”按照规划,清平乡将以银杏、果蔬、畜禽为重点,确保无公害、无污染、绿色环保。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利用山区自然风光式的农家小园,“种、养、采”相结合的特色体验发展旅游林业。

在付兴和的讲述中,一幅富饶美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在这样的画卷面前,清平乡人已经卸下了伤痛的包袱,满怀信心一路前行。

上一篇:武汉掀起“治庸”风暴 下一篇:“一帮一”的方碑村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