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技术提升防汛抗旱效率 防灾减灾造福人民

时间:2022-03-12 11:56:50

以信息化技术提升防汛抗旱效率 防灾减灾造福人民

摘 要:天津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被国家确定为防洪重点城市。为防治水旱灾害,建国以来天津市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河道整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在努力提高防洪抗旱工程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大力加强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防汛抗旱效率。

关键词:防汛抗旱 工情信息 网络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050-01

1 项目背景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金水工程”的龙头工程.是国家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支持系统。从2005年开始计算机网络系统部分,先建立起从中央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7个流域机构的骨干网络,随后进一步开展各省市及流域机构的地区网建设。

天津是我国北方及环渤海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内外贸易口岸基地,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海河流域的诸河系汇集于天津集中入海,因而天津的防汛形势相当严峻。为了从根本上防治天津市的洪、涝、潮灾,必须同时开展防洪、排涝、挡潮方面的水利工程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努力提高防洪抗旱工程的能力,并充分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大力加强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防汛抗旱效率。因此天津工情中心网络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2 建设目标

系统建成后应成为能够提供以下主要工情信息的网络系统平台:(1)基础工情。(2)实时工情信息。(3)灾情信息。

3 系统建设和特性

天津工情中心主要应用于天津市防汛抗旱工作,用来提高防汛抗旱及工情数据显示的速度和稳定性。数据传输要求全天候24h不间断,要求承担数据传输的设备应具有相当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天津工情中心网络系统由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服务器、网络终端组成。结合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系统集成设备的配置、安装以及系统管理专项设施建设。

天津工情中心的建设地点位于天津市水务局,要求具有符合条件的机房环境,提供基础工情信息、实时工情信息和灾情信息的存储、查询和管理。

工情中心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计算机网络系统。工情中心的网络设备为H3CLS-S5600主交换机,两台H3CLS-5100边沿交换机。与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连接,构建了工情中心网络系统基本结构。

(2)网络服务器和网络终端。工情中心的网络服务器和一部分终端在中心机房中,服务器为HPDL580,对五台终端选用了HPxw4600工作站。以保证工情中心网络系统中各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防汛抗旱及工情数据显示的速度和稳定性。

工情中心网络集成拓扑结构(如图1)。

3.1 可靠性与稳定性

本系统面对的是为天津市防汛抗旱工作服务的要求极高的系统,系统长期可靠的运行,对保证防汛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防汛系统不同于其它系统,既追求极高的可靠性又不能投入过大的资金,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作主干设备的备份、通讯线路的备份、系统数据的备份等。

3.2 可管理性

管理员能够在不改变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对整个系统进行调整,不管系统任何设备的物理位置在何处,网络都应该是可以控制的。

3.3 扩展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及网上应用的不断扩展,系统可以随时增加网络设备或模板来扩展整个网络。用户可以不增加任何投资,通过选择通讯协议和通信速率来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降低系统运行费用。另外,在用户端应选用模块化产品,方便的扩充网络的现有容量。

3.4 复杂性

(1)支持多种通讯协议。所选择的网络设备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局域网具备从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ATM顺利过渡连接的途径,在广域网上具备实现DDN、FrameRelay、ISDN、E1等通讯协议的转换和提升。

(2)支持多种传输介质。网络系统基于各种不同介质和协议的网络,它们也是防汛网的一部分,是一个多协议、多介质的网络,能够适应诸如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

(3)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网络系统不但支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网间互连协议(TCP/IP),还支持如IPX和NETBUI等传统网络协议,以保证已有的各种防汛应用系统使用。

4 结语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天津工情中心项目建设是重要的非工程措施的防灾减灾工程,建立了以各类防洪工程基础信息为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保障的工情信息系统。系统的完成和投入运行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了各类防洪工程基础信息、图片及影像资料性,提高了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了已建工程设施的效能。此外,天津工情中心网络系统的建立,作为多种工情信息的网络系统平台,提供了信息的存贮、查询和管理功能。该系统的建设满足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建设了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及视频会议、数据汇集、应用支撑平台与综合数据库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这一系列建设成果对防灾减灾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防洪决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建设成果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建设信息采集系统(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支撑平台和综合数据库,为防灾减灾造福人民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天津工情中心网络项目建设实施方案[J].

[2] 钱峰,杨丹.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作用显著[J].中国水利.

[3] 常志华,詹全忠,周维续.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骨干网建设[J].计算机系统应用.

上一篇:采用马骊散——水泥沙浆混合注浆堵水技术应用 下一篇:论述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