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之我见

时间:2022-03-12 10:57:03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之我见

传统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入手,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探求如何使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

为此,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及原因

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在中考制度的调控下、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工人,切割打磨,轮番上阵,学生想像的翅膀终于无处可逃。他们过早地消失了童真,消解了童趣,在威逼利诱下学习,由“人”而为“非人”,成为一种容器,一种待加工的产品,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教育的人文意义丧失殆尽。

造成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2.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3.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浅析分类教学方法 下一篇: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