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3-12 07:45:28

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乳牙期和替牙期功能性和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和治疗体会。方法:选择乳牙期和替牙期功能性和轻度骨性Ⅲ类患儿38例,采用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分别于矫治器前、矫治后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38例患儿经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后,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为中性关系,面型由治疗前的轻凹面型转变为直面型,侧貌形态满意。X线头影测量显示治疗后SNA角、ANB角、wit's值增大,U1-L1中切牙角减小。结论:FR-Ⅲ型矫治器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时,促进了上颌的发育,相对抑制了下颌骨的生长,比较有效地协调了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且使软组织面型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FR-Ⅲ型功能调节器;安氏Ⅲ类错牙合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7-0763-03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有报道表明,中国人群发病率为3.69%[1]。它对患儿的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和心理健康有较严重的影响,并随着生长发育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如不及时治疗,将来可能形成严重的骨性Ⅲ类畸形,大大增加了矫治难度,甚至需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所以安氏Ⅲ类错牙合患儿在临床上被称为口腔正畸科的“急诊”患者,须及早治疗,解除反牙合,为上、下颌骨的协调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笔者采用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38例乳牙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儿而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2011年在我科就诊的38例(男21例,女17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儿,年龄4~10.5岁。乳牙期20例,其中功能性反牙合16例,4例为轻度骨性反牙合(ANB角-0.5°左右),恒牙早期18例,其中功能性反牙合12例,轻度骨性反牙合(ANB角-0°~-1.5°),患儿呈Ⅲ类面型(颧面部低平,轻凹面型),磨牙关系为近中,至少4个前牙反牙合或伴单/双侧乳磨牙反牙合,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切对切,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以上颌发育不足为主,下颌发育基本正常或稍前突,疗程6~12月。

1.2方法

1.2.1矫治器制作方法:①咬合重建:患儿下颌后退至切到切,上、下切牙的切缘垂直打开2~3mm,用蜡堤记录此咬合关系并将之转移至牙合架,注意应确保关系准确稳定;②模型制备及铺蜡:将模型制备至上前牙区向前庭沟方向延伸3~5mm,磨牙区向前庭沟方向延伸2~3mm,注意应避开唇、颊系带,铺蜡厚度一般上唇挡区2.5~3mm,颊屏区3mm左右;③弯制钢丝:1.2mm不锈钢丝弯制曲向前的腭弓,1.0不锈钢丝弯制上、下牙合支托及上唇挡、颊屏连接丝,0.5mm不锈钢丝弯制成麻花丝制作上前牙腭丝,0.9不锈钢丝弯制下颌双曲唇弓;④填胶,打磨抛光:注意唇、颊系带处应缓冲。

1.2.2矫治过程:戴入FR-Ⅲ后鼓励患儿说话,以便检查有无磨痛,如有行组织面缓冲后即可消失,嘱患儿每日戴矫治器12h以上,每4~6周复诊1次,行前腭丝及唇挡丝,下颌双曲唇弓加力,如后牙反牙合,则腭弓曲轻度扩大加力,一般3~6月解除反牙合,剪断上牙合支托,促使磨牙建牙合,一般6~9月后磨牙建牙合,1年左右结束治疗。

1.3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由笔者一人进行描绘,确定标志点,测量数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对治疗前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38例患儿经治疗后均疗效满意,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为中性关系,面型由治疗前的轻凹面型转变为直面型。治疗后上、下颌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SNA角、ANB角、Wit's值都有了较明显的增加,说明上颌骨向前生长较明显,患者的基骨不调有所改善,SNB角、NP-FH、Co-Po值改变较小,说明治疗后下颌已经稳定在我们治疗前咬合后退至切对切的位置,V1-PP、L1-MP、U1-L1值考虑可能是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的表现(见表1)。

3 讨论

FR-Ⅲ的作用部位在口腔前庭区,它用唇挡、颊屏遮挡住唇颊肌,使发育中的牙列免受周围肌功能影响,使牙弓、颌骨在长、宽、高3个方位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育。同时,唇挡、颊屏可以牵拉前庭沟处的骨膜和刺激该部牙槽骨生长[2],通过前腭丝促进上前牙唇向移位,通过下颌双曲唇弓协助使下颌维持在后退位置,而且FR-Ⅲ可刺激髁状突软骨的改建来达到骨形态和位置的调整[3],所以它对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正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在临床上应注意:①选择乳牙期和恒牙早期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儿作为FR-Ⅲ的矫治对象,对于此期患儿的功能性和轻度骨性反牙合(ANB角-0.5°~-2°以内)有着很好的疗效;②临床上应注意检查,如发现乳尖牙磨耗不足,应在矫治同时分次调磨乳尖牙牙尖;③在咬合重建时应保持上、下切牙切缘垂直打开距离在2~3mm以内;如过小,则不能有效解除反牙合或因矫治器使用后下沉,致反牙合重新形成,亦不利于有效激活肌肉活动;垂直打开过大则戴用不适,唇封闭作用不良,有诱发患儿形成吐舌习惯和开牙合倾向[4];④对于合并单/双侧后牙反牙合的患儿,可将反牙合侧颊屏区加蜡厚度大于正常侧,以便于增加该侧肌肉对牙槽骨骨膜的牵张刺激作用;⑤在矫治过程中鼓励患儿多做弹舌头动作,通过舌肌功能训练,促使上齿槽骨向前及两侧扩展;⑥鼓励患儿戴FR-Ⅲ时间尽量在12h以上,尤其是夜间应连续戴用,在不外出及进食时尽可能多戴,可以较明显的缩短疗程;⑦在停止矫治前,应注意观察患儿在取下矫治器后有无下颌前伸习惯,如有,则应继续佩戴维持至下颌前伸习惯消失为止。

FR-Ⅲ型矫治器不在牙齿上附加任何固位装置,不对牙齿施力,所以不影响牙齿替换。而且它对中线的功能性和早期的骨性偏斜亦能获得很好的矫治效果。但是,对于骨性反牙合较严重的患儿(ANB角

[参考文献]

[1]周彦恒.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和治疗[J].口腔正畸学杂志,2000,7(1):40-44.

[2]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

[3]李煌,徐芸.颌间类矫形力对青春期恒河猴颞下颌关节改建作用的影像学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1(6):463.

[4]武广增,沈真祥.实用口腔正畸矫治方法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93.

[收稿日期]2012-12-01 [修回日期]2013-02-17

上一篇:伊曲康唑胶囊联合液氮冷冻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 下一篇:广东籍青年女性正常人群Ricketts与Andrews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