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与泛在学习环境的有效融合

时间:2022-03-11 11:40:20

浅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与泛在学习环境的有效融合

【摘 要】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加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分析泛在学习环境和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含义,实现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与泛在学习空间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现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和泛在学习环境有效融合的方式。

【关键词】图书馆 共享空间 泛在学习环境

图书馆由传统的资源网络向现代知识网路转变是必然趋势。这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立足于泛在学习环境,加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能够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方便图书馆用户以快捷方式获得各种信息资源。

理论概述

1.泛在学习环境内涵及其特征

泛在学习环境具体指的是“创造出不受时空限制的、创意性的、高度自主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环境”。[1]泛在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在虚拟空间中整合了协作学习、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的多种工具,各种信息资源存储以及资源可以实时共享,在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为实现泛在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泛在学习环境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泛在化学习。泛在化学习指的是任何学习者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媒介获取学习需要的任何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建立在普适计算基础之上的融合空间,能够依据学习者所出的环境和学习中断的特征,使学习者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其次,技术具有隐匿性特征。这主要指的是普适计算可以将技术隐藏于无形,能够植入学习者周围的环境以及工具中,学习设备以及整个学习环境都不需要学习者分散精力去干预,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服务。再次,境脉感知功能。泛在学习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境脉感知特性,能够对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当前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等信息进行准确分析,并对学习者的行为以及学习需求进行准确判断,从而确保泛在学习环境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优。最后,泛在学习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泛在学习的任何服务都要对用户的各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在提供服务时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从而确保能够为用户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并将这种资源和服务通过个性化方式传递给学习者。因而,学习者在泛在学习环境中,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任何服务终端获取各种学习信息。

2.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方式转变基础之上的,是从信息共享空间转变而来的。信息共享空间能够将分散于图书馆不同部门之间的数字化服务功能进行有效整合,而学习共享空间则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图书馆结构以及图书馆功能进行融合,从而加强了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与服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学习共享空间与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更加强调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支持,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学习帮助,并且学习共享空间呈现出明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特点。观念的转变和进步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结构、空间组合以及空间划分和空间利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首先,在学习空间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设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高校图书馆物力的、信息的、技术的以及交互的等多方面环境进行整合形成泛在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习者之间知识以及资源共享,同时强调协作学习,能够有利于支持团队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知识创新服务。其次,图书馆在建设时拥有十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为学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泛在化学习环境则是注重图书馆的硬件环境、资源环境以及图书馆设备等方面建设。再次,二者有相同的目的,就是能够支持学习者进行学习交流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时更加注重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学习资源的集成性建设,而泛在学习环境更加注重实现学习者学习的连续性,从而确保学习者在自己不中断学习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无缝学习。最后,与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相比,泛在学习环境的范围更大,能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选择更多的工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实现两者的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使二者都能得到更大提升。

2.可行性分析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机构和服务的融合。而学习者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则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和泛在学习环境都能够为学习者进行学习提供方便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同时在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和泛在学习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都要以现代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同时两者也都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基本宗旨,在学者学习以及科研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者的融合方式分析

1.在学习共享空间中利用泛在学习环境中的资源与服务

学习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因此,学习资源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习共享空间和泛在学习环境融合成败。将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应用到高校学习共享空间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实现二者之间的这种融合主要就是要将泛在学习环境中的资源和服务引入高校学习共享空间中。在泛在学习环境中为学者提供的主要服务可以分为信息资源推介服务、智能导学服务等。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能够为学者提供无缝衔接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主要原则。因此,在高校建设学习共享空间时,将泛在学习环境中的服务方式引入到学习共享空间服务过程中,“并将图书馆的服务以及环境融入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将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2]在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过程中,采用这种融合模式能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不断拓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范围。

2.将学习共享空间中的资源和服务嵌入到泛在学习环境中

首先,在一级层面上的融合指的是信息资源内容进行传递,将学习共享空间的信息资源推送到泛在学习环境当中。“学习共享空间中的社会资源是指一个社会在其运行、发展进程中,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在其活动中为了实现自身目的所需要具备或可资利用的一切条件,具有地域性、结构性与功能性特征”[3]。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资源可以被划分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硬件资源一般主要指的是教学设备以及其他空间设备,能够使用户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实践环节,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实践水平。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中的软件资源主要指的是媒体信息资源、人与社会,以及媒体、人、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学习共享资源主要涵盖了数字化资源、印刷材料以及多媒体资源,可以确保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技术资源主要指的高校学习共享空间中采用的各种教与学的软件,例如WS FTP、Visual Studio、Daemon Tools Lite、Windows Movie等一系列软件和程序,这些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安装。其次,在二级层面主要是将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和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内容和服务进行融合,其主要指的是除了要进行内容推介之外,也需要将参考咨询等服务融入到泛在学习环境中,对空间、资源、服务进行全面整合。最后,在三级层面实现融合主要指的是重视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并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机构,其不仅包含了实体空间、虚拟空间、教育的整体流程和技术支撑与人力资源一起融入到学习环境中。通过分析可以确认三级层面应该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与泛在学习环境融合发展的一个趋势。

结语

当前,在高校图书馆发展中,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与泛在学习环境融合,在实践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从二者融合展现出来的优势,可以预见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健:《走向学习、认识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3期,第30-36页。

[2]宋海艳:《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学习空间融合服务的探索》,《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第61页。

[3]张建军、廉莲:《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8。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拓跋”、“鲜卑”合称与拓跋氏族称问题 下一篇: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