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高校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3-11 11:14:53

镇江市高校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高校流行语是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是附属校园主体文化的亚文化;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电视作品及广告了解、喜欢并使用流行语;通过流行语,透视大学生心理,可以看到:大学生崇尚正能量,有创新及竞争意识,同时显现90后群体劣性特征。捕捉大学生情感心理、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正向引导,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流行语;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流行语是在大学生中流行的一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大学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从高校流行语中,可以直接捕捉到大学生活的动态变化、大学生的情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透视高校流行语,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揭示其特点和内蕴,对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1、流行语文化概述

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校园亚文化现象,折射了大学生思想动态和精神风貌。高校主体文化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创造性精髓,体现着高校的价值追求,具有稳定性、传承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冲击、多元文化思潮影响和高校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深化的今天,网络文化(如BBs、QQ、社交社区等)、课桌文化和口头禅文化等作为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存在,开始不断渗入高校,进一步影响和补充着高校主体文化,支配和调动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文化存在称为校园亚文化。流行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青年群体自发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并体现鲜明的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态”【1】。当代大学生身处高校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要面对就业、考研等压力,需要发挥聪明才智,调节生活。流行语的表达形式幽默风趣、含蓄曲折,内容充满智慧和朝气,这与大学生的表达需求不谋而合,促使了流行语在高校的迅速产生及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生活方式通常有一套价值观为之辩护。每一种社会流行语都包含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都有其产生、流传的原因和动力。”【2】王全权(2007)在研究中指出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环境、政策导向给人们的价值观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社会生活发生了以政治生活为重心向以经济生活为重心的改变, 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经济结构的变化, 由此触发了价值观的全方位改变【3】。高校流行语,作为青年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作为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特征以及变迁,也反映了大学生在时代背景下的心理特质。

高校流行语以它独有的形式、鲜艳的外表吸引着广大青年大学生,表达了青年的心声,向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明显的挑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

2、调查结果及分析讨论

为深入客观地了解高校流行语文化,笔者对江苏镇江几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92份,(有效率99%)。调查走访了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及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涉及对象为大一至大三各专业男女生,设置多处问卷发放点,能够确保调查对象的平均随机性。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

2.1、 流行语在大学校园内的使用现状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论男女生,大部分同学对流行语都比较了解。70%到80%的同学对在调查中提问的13个流行语能了解至少10个词语意思。虽然男女生在不同了解程度上的比例分布相差不大,但相对而言,女生对流行用语的了解程度上超过男生。这由于女生比男生更关注自身学业问题、当今潮流走向。在女生中应用得多的流行语,有“过级”、“ 我去”、“卖萌”、“”、“白富美”、“高富帅”等,对于这些流行语,女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过级”指的是英语、计算机或者其他等级证书;“我去”是一个新型的语气助词,表示对一些事情的无奈、迷茫;“卖萌”指的是显示自己的可爱或者萌点;“”指的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白富美”(肤白、钱多、貌美)和“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校园平凡现实生活的自我解嘲。

2.2、大学生接触流行语的途径

从调查结果看,78.5%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影视作品及广告了解和传播流行语,通过手机短信和日常交流了解的紧随其后,而通过报刊书籍获知流行用语的相对较少。本文的调查结果与欧晓霞(2008)的统计结果稍有出入【4】,这充分说明新兴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主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手机的使用。手机功能日趋强大,大学生中使用智能手机代表的iphone已经非常普遍,相当于人手一部微型电脑。大学生借助手机联系网络,上交友社区、发微博、微信,网络与新型媒体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最有代表性的“元芳,你怎么看?”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流行源于一起网络事件,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高校大学生经常借用此词讨论或调侃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事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最初来自于一段讲述端午节由来的小学作文内容截图,后来在微博网友中热传,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最爱使用的流行语。

朋友间的交流能够成为高校流行语传播的又一主要途径,这是因为在高校生活中年龄相仿的青年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容易产生共鸣。另外,广告更加灵活,并更新潮和惹人眼球,而特别的语言正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猎奇的心理需求。

而通过报刊书籍获知流行语的只有5%,说明了大学生平时阅读书籍的时间很少。据有关调查,高达54.4%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表示没时间读书,究其原因,当前社会,包括大学生在内,正变得躁动不安,为生计而不安,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而不安,静不下心、不能养成读书习惯。读书原来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正在退场。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考验。

2.3、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看出,对待流行语的态度,喜欢并支持、有待加强引导的占大多数,他们认为除个别流行语品味低俗、消极处世外,大部分流行语丰富了汉语言现有的词汇,无厘头的表达形式给校园生活带来乐趣,符合年轻人乐于创新、猎奇求异的心理需求。从某种程度上看,校园流行语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生活学习带来正向引导作用,如把“白骨精” 解释成为白领加骨干加精英,“学霸”为学习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好、且注重全面发展的学生。另一方面,校园流行语传达出了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和思维状态,也是大学生解压的方法, 例如“坑爹”, 如果大学生遇到一些十分不顺心的事情, 就会说“ 坑爹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一些压力,减轻了情绪的积压,相比之下,憋在心里对学生的身心、个性发展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鸭梨山大”意思压力像山一样大,表达形式顺口且诙谐有趣,学生在考试、考研、找工作时经常会说,其实是一个逐步疏导、分解压力的过程。比较男女生对流行语的态度,男生喜欢支持流行语的比例超过女生,而完全反对的女生的比例超过男生。从中可以反映一个现象,即女生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是比较理智,态度缓和,而男生往往是充满热情和冲动;而且女生原则性比较强,单就流行用语中存在粗俗语这一点,有些女生表示无法接受。男生相对来说就比较随性。

3、 从高校流行语透视当代大学生心理

当代大学生性格中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崇尚正能量、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张扬个性,有非常典型的个人本位主义及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愿望。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高校流行语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达着大学生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心理、思想动态及价值观【5】。

3.1、当代大学生热情、积极、崇尚“正能量”

当代大学生关注时事及社会热点,通过正能量的流行语含蓄或者直接地表达对国家前途、民生及社会热点的关注,体现了国家未来主人翁的社会角色,如“中国梦”、“赞”、“最美”、“ 正能量”等。“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成为全民流行语;“赞”表示支持、好的意思,如大学生常用“赞一个”表达对某人或某个事件的认可;“最美+身份”的组合作为一种对人物的美称,在2012年已成为感动中国的新力量,最美教师张丽莉,勇敢瞬间彰显师德高尚,引发了无数高校师生的共鸣;“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现在内涵被延伸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大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人和事件,弘扬社会正气,安抚身心并获得慰藉,在焦虑、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相互温暖,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3.2、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大学生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更容易接受并树立竞争观念。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选择将体娱届明星作为偶像的同时,还表示崇拜将政界商界成功人士。再加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很注意培养自己的竞争力。“考证”、“学霸”等成为流行语,反映了大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人生职业的规划,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进取,努力争取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3.3、90后群体“劣性”特征明显

目前高校学生主体为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同时浮躁、自私、心理脆弱、耐挫力差,遇到不顺就理解为挫折,对恋爱、前途、工作、个人发展以及情绪的宣泄占据着高校流行语的半壁江山,如“土豪”、“丝”、“坑爹”、“你妹呀”等词在高校的广泛流行、高频率使用,折射出大学生很多时候颓废的情绪状态,面对压力、面对困惑时茫然无措的情态。这与青年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青春飞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不相符合。

4、结语

流行语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思想动态及价值取向,也体现了社会文化背景,近期,《咬文嚼字》编辑部了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国梦”位居榜首,“光盘”、“逆袭”等入选,充满了社会色彩与正能量。据介绍,评选流行语,主要考虑三个因素,首先是流行度,其次是合法度,不收不合语法、表意不明的语词,第三是文明度,不收低俗不雅、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用语。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流行语在校园里广泛使用的轻狂,不回避流行语中存在的粗俗、底层次的一面,而要针对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困惑、消极部分进行正确的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武装大学生,避免当今大学生因为流行语趋于品味庸俗化,对于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4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王全权. 从青年流行语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9): 234―237.

[4] 欧晓霞. 对高校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2008(5):154.

[5] 张箭. 从高校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5):169-171.

作者简介:

耿红(1978-),江苏淮安人,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方便面的是是非非 下一篇:大模数直齿圆锥齿轮铣削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