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边缘苦苦挣扎

时间:2022-03-11 10:59:55

在社会边缘苦苦挣扎

马加爵落网了,然而有关马加爵的议论却越来越热烈了。许多人包括许多媒体都认为马加爵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杀人狂魔,认为马加爵的杀人动机仅仅是因为几句口角、仅仅是因为打扑克时自己被误会为作弊。笔者认为此言大谬!在马加爵疯狂杀人的背后应该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学、心理学的原因。

极度的自卑使马加爵的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得不到疏解和宣泄,最终形成了极度扭曲的、变态的心理,正是这种的心理最终导致了他的杀人暴行。

贫寒的家境是马加爵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初、高中时,一件深蓝色上衣穿了3年,只吃最便宜的菜。应该说,吃苦是可以成就一种美德的,如果他能够正确的认识这一点,如果家长、学校能够正确的利用这一点进行正确的教育,贫穷是可以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的。然而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得到多少这方面的正面的教育。

与他人交流沟通障碍是马加爵自卑的另外一个原因。在马加爵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相对比较疏远,特别是马加爵父子之间更是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没有分担与分享的快乐。即使是他的父亲买来一架心爱的玩具钢琴时,他也是把自己关进房间在叮叮咚咚的音乐中享受孤独的快乐。

马加爵不善言谈,小学时语文成绩差,连简单的故事也会写得没有逻辑。可以说这是相对孤独封闭的童年生活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在初高中阶段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缺少自己的朋友的主要原因之一。进入大学以后,马加爵也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想更好的融入到快乐的大学生活之中,然而他的玩笑总是弄巧成拙甚至招致误会、得罪同学,失败的际遇更加深了他的自卑,使他更加远离人群。

初中时,马加爵优秀的学习成绩可能产生了一定的补偿作用,自卑心理并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进入高中,环境的变化使马加爵极不适应,很快他便沉沦了下去,不再刻苦读书,迷失在武侠小说充满暴力的虚幻的世界里,甚至到了要用喝啤酒来麻醉自己的程度。

在马加爵的沉沦过程中出现过两次宝贵的转机机会,可惜都没有被抓住。

1997年,马加爵升入高中以后,老师曾经安排他和另外一个女同学担任课代表。这本来是为班级、为同学服务,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自己“人气”的大好机会,也是他战胜自卑心理的最好的契机。可惜的是他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他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将课代表的任务全部推给了那位女同学。

1999年11月,马加爵离校出走。据他自己讲他只是想去看看海,因为贵港这座城市的名字里有一个与海有关的“港”字,所以他只身来到了贵港。这个举动表明马加爵的心理苦闷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看海”可能是他排遣抑郁的一种方式。

然而有一点是他没有想到的。他的出走使他得到了老师、同学以及家庭的极大的关注,大家四处寻找,报了案、贴了寻人启事。这可能正是他回到学校之后“幡然醒悟”、在短短几个月里“恶补课程”、最终以全班第四的好成绩高考中第的主要动力。

可惜的是这种关爱带来的心理平衡是短暂的。随着马加爵考入云南大学,他又一次进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又一次远离了曾经给予他关爱的人们。

大学时代的马加爵已经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心理变态的迹象,他改变自我、融入人群的努力失败后,就变得越发孤独、封闭、多疑,总是觉得别人的谈笑中包含了对自己的嘲弄;早上不到6点就到操场上长跑;冬天也用冷水洗澡。这些与其说是苦练体魄,不如说是一种强迫倾向更为合适。这时他已经很难与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了, 他已经彻底的将自己“边缘化”了。

另外一点,逐渐迫近的毕业、就业的压力可能使得马加爵更加焦虑。极度的压力之下,一次小小的误会、小小的口角最终导致一场惊天血案的发生。

马加爵的杀人事件,是一个悲剧。对于四名受害者是如此,对于马加爵自己又何尝不是?

假如马加爵的家庭已经脱贫致富……

假如马加爵的父母懂得一点与子女交流沟通的技巧……

假如马加爵就读的学校真的实施了素质教育……

假如马加爵的心理问题在初中、高中阶段得到了有效的矫治……

假如马加爵就读的大学建立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假如马加爵得到了同学与社会的接纳……

假如大学生的就业没有这么大的压力……

又将如何?

上一篇:“世界高城”的盛装美女 下一篇:如果我遇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