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单音节同义词研究

时间:2022-03-11 08:06:03

《鬼谷子》单音节同义词研究

内容摘要:《鬼谷子》是学者根据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的言论整理而成的纵横家著作,主要记载谋略和辩论之策。本文以《鬼谷子》单音节同义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穷尽性的整理和描写,并结合相关训诂材料来考察其概况、辨析其同异,为《鬼谷子》专书研究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材料。

关键词:《鬼谷子》 单音节 同义词 显示格式 辨析

《鬼谷子》是先秦典籍中唯一传世的纵横家著作。该书记录了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的言论,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内容丰富,行文简洁,排比丰富。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鬼谷子其人其书的真伪判别以及辩论技巧和思想评点等方面,在词汇尤其是同义词研究方面还存在空白。因此,对《鬼谷子》词汇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意义。本文研究《鬼谷子》中的单音节同义词,是想在穷尽性列举书中单音节同义词的基础上,考察其概况及显示格式并主要从语义和语法方面辨析同义词的同中之异。

一.单音节同义词概况

目前学术界对同义词的界定还存在许多分歧。有影响的主要是“一义相同”、“多义相同”和“近义”三种学说。本文在参考蒋绍愚、符淮青、黄金贵、王宁等人的观点后,认为同义词是在某一个或几个义位上相同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及用法上存在不同的词。

同义词研究中,如何划分同义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比较“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后,本文主要采用徐正考提出的“以‘系联法’为主、‘参照法’为辅”的方法,利用专书中的连文、对文,并借助训诂书中的训释(互训、递训、同训)来划分同义词。

根据上述判定标准与划分方法,我们对《鬼谷子》中的单音节同义词作了穷尽性的考察,共得到37组同义词,列举如下:

动词:变―化 捍―动 利―求 平―需 知―见 征―求 协―包 劳―苦 测―探 怒―动

名―发 避―讳 开―捭 反―复 审―察 关―闭―阖 生―成―行 思―虑―谋

内―楗―进 隐―匿―蔽 谄―佞―谀 度―量―权―揣―摩―料

名词:谋―计 心―意 人―生―民 嗜―欲―好―喜 戏―罅―涧―隙

言―辞―语―说―论

形容词:周―密 多―饶 少―乏 正―宜 喜―悦 廉―洁 贫―贱 富―贵 平―静

从词性上看,动词性的同义词有22组,占总数的59.4%;名词性的同义词有6组,占总数的16.2%;形容词性的同义词有9组,占总数的24.3%。由此可知,在《鬼谷子》中,动词性的同义词占大多数。

从构组情况来看,每组2词的有26组,占总数的70.2%;每组3词的有7组,占总数的18.9%;每组4词的有2组,占总数的5.4%;每组5词和每组6词的均只有1组,各占总数的2.7%。由此可知,《鬼谷子》中的同义词在构组情况方面以2词一组的为主体。

二.单音节同义词的显示格式

根据宋永培先生的观点,“同一篇中,乃至全书各篇之中的字词,在意义与用法上是彼此牵连与证明的,就是说,经典文献中的原文,已经通过字词的相互关系对每个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作了准确与显白的的注释。”笔者通过对《鬼谷子》的篇章、段落、语句中语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究,发现《鬼谷子》中单音节实词的同义关系的显示格式主要有同义连文、对应同义、对当同义、训释同义等。

1.同义连文

同义连文是指两个并列连用且表述相同意义的单音节实词,在小学专书或其他训诂材料中有训释与被训释的关系。一般来说,这些构成同义关系的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相同,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已凝结为并列式双音合成词。例如: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阖第一》)

上例中,“周”和“密”并列连文,意为周全,且这两个词在训诂材料中有训释关系。《说文・口部》:“周,密也。”又都充当主语,即二者并列连用时,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相同。可见,“周”和“密”可构成同义关系。

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符言第十二》)

上例中,“思”和“虑”并列连文,意为思考,且这两个词在训诂材料中有训释关系。《说文・思部》:“虑,谋思也”。又都充当谓语,即二者并列连用时,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相同。可见,“思”和“虑”可构成同义关系。

2.对应同义

对应同义是指在两个或多个语义相同或相近、句式相同的并列分句中,处在相同位置的词用来表述相同或相近的意义,那么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这些词可构成同义关系。例如: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反应第二》)

上例中,“反”和“复”在分句中处于对应位置,均指“反复”的意思,因此同义。又都充当谓语,即在各自所在的分句中的句法功能相同。故“反”和“复”对应同义。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捭阖第一》)

上例中,“生”和“成”在分句中处于对应位置,均指“形成、出现”的意思,因此同义。又都充当谓语,即在各自所在分句中的句法功能相同。故“生”和“成”对应同义。

3.对当同义

对当同义是指在一个语句中,两个词处在语义相当、结构相同的词组中的对当位置,它们在结构中的位置相当、功能相当、词义相当,那么这两个词可构成同义关系。《鬼谷子》中,同义词以对当同义的格式出现的例子只有一个: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捭阖第一》)

上例中,“度权”和“量能”是并列的两个动宾词组,语义相当,都是指“考量能力”,“度”和“量”都处在词组的中心成分的位置,结构位置和功能都相当,词义均为“估计、考虑”。故“度”和“量”对当同义。

4. 训释同义

训释同义是指在解释性的话语中,两个词处于前后相承的位置上且构成训释关系,那么这两个词可构成同义关系。例如:

内者,进说辞也。(《内楗第三》)

上例中,“进说辞”是对“内”的解释,用作解释的词语“进”和被解释的词语“内”有同义关系,所以“内”和“进”训释同义。

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摩篇第八》)

上例中,“正”、“喜”、“怒”、“名”分别是对“宜”、“悦”、“动”、“发”的解释,用作解释的词语“正”、“喜”、“怒”、“名”分别和被解释的词语“宜”、“悦”、“动”、“发”有同义关系,所以“正”和“宜”、“喜”和“悦”、“怒”和“动”、“名”和“发”训释同义。

《鬼谷子》中单音节同义词的显示格式并不局限于这四种,还有大量的同义词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例如《内楗第三》中有“合于阴阳,而牧人民”。根据同义连言,易得出“人”、“民”是同义词。而《捭阖第一》又有“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生”本指一切生物,但根据上下文语境,圣人是众生之先,因此这里的“生”重点指的是人类,与下文的“人”、“民”属同义词。

三.单音节同义词选析

下面,笔者将从整理出的《鬼谷子》单音节同义词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部分单音节同义词,根据它们在语义、语法等方面存在的细微差异进行细致的考释与辨析,力求找到这几组同义词之间的“同中之异”,对其有更清晰的了解以深入揭示其语义。

(一)平静

这组词都可以表示“平静”、“镇静”的意思

1.在《鬼谷子》中出现的共同义位

平 (9次),有5个义位。例如“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符言第十二》)。《汉语大词典》将这句话中的“平意”解释为“平心静气,意气平和”,因此,此例中的“平”表示“平静”。

静 (6次),有3个义位。其中“静言者,反而干胜”(《权篇第九》)。陶弘景注曰:“静言者,谓象清静而陈言。”陈蒲清解释为:“假装镇静的言辞,自己本有不足之处却反而指摘别人的短处”。此例中的“静”是“镇静”、“平静”之意。

这组词都可以表示“平静”、“镇静”的意思,因而为同义词。

2.此组同义词共同义位辨析

(1)语义侧重点不同

平 《说文・亏部》:“平,语平舒也”。原指言语语气上的平静、舒缓,引申为心情的平静、安详。《符言第十二》:“虚心平意以待倾损”。这里的“平”侧重的就是安详、舒缓。

静 《说文・青部》:“静,审也。”徐锴曰:“丹青,明审也。”本义是彩色分布适当。又段注曰:“安静本字当从立部之。”这里用其引申义“平静”。且《反应第二》中有“己默者,静也。”此例中的“静”侧重的是宁静。

(2)修饰的对象不同

平 修饰的对象主要是一时的情绪,如“己欲平静以听其辞”,意为自己想要暂时地安静下来,听取对方的言辞,强调暂时的安静。

静 修饰的对象则主要为长期保持的性格或心境,如《符言第十二》的“安徐正静”中的“静”形容的是身居君位的人性格沉静,而“神明之术正静”中的“静”则修饰的是圣人的心境,强调长期的平静、宁静。

(3)词的用法存在差异

平 在“平静”这一义位上,“平”有使动用法,为“使…平静”之意,如:“虚心平意以待倾损”解释为心平气和地面对纷争,“平意”表示“使心情平静”。

静 无使动用法。

(二)察 审

这组词都有“考察”的意思

1.在《鬼谷子》中出现的共同义位

察 (8次),只有1个义位,如“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反应第二》)。陈蒲清注曰:“察,仔细考察”。

审 (15次),有2个义位。对于“必豫审其变化(《捭阖第一》)”中的“审”,陈注为“预先审察”。

这组词都有“考察”的意思,因而为同义词。

2. 此组同义词共同义位辨析

(1)词义轻重不同

《说文・宀部》记载:“察,复也”。段注曰:“察,复审也”。因此,“察”是反复、多次审察的意思。《飞箝第五》中有“审其意,知其所好恶”,而《反应第二》:“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这里的“察”不仅仅是思考的意思,还强调反复思考、成功了解到圣人的意图之意。可见“审”、“察”在词义轻重上逐渐加深。

(2)动作对象不同

察 动作对象除少数是人的意图外,多为外在、具体的言辞。如《反应第二》:“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意为考察对方的言辞要像用磁铁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考察的内容是所说的话。而《抵戏第四》:“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亦证明这一点。

审 动作对象则为内在的心意或是情况、地势等,多是抽象的。如《飞箝第五》:“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中详细考察的是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而《谋篇第十》中有“审得其情,乃立三仪”,“立三仪”的前提是研究实情。

(3)语义侧重点不同

察 侧重于认真研究的结果。《飞箝第五》中有:“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察同异”等是“权量之”的前提,因此必须就同异之分进行认真研究并得出结果。

审 侧重于进行考查的过程。如《捭阖第一》中“审定有无”的“定”、《谋篇第十》中“审得其情”的“得”和《内楗第三》中“善变者审知地势”的“知”均是经过考查过程后得到的结果,可知“审”强调过程。

(三)思 虑 谋

这组词都可以表示“思考”、“考虑”的意思

1.在《鬼谷子》中出现的共同义位

思 (8次)只有1个义位,如“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捭阖第一》)中的“思”,陈蒲清注为“思索”。

虑 (10次)只有1个义位,《飞箝第五》中有“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汉语大词典》将“虑怀”解释为“思虑怀念”,可知“虑”是“思虑”、“考虑”之意。

谋 (32次)有2个义位,《抵戏第四》中的“时有可抵,则为之谋”被陈蒲清解释为“世上有可以施展抵戏之术的机会,就为世人谋划。”可知此例中的“谋”是“谋划”、“思考”的意思。

这组词都有“思考”、“考虑”的意思,因而为同义词。

2.此组同义词共同义位辨析

(1)难易程度不同

思 《说文・思部》:“容也。从心囟声。”“思”是会意兼形声字。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因此“思”的本义就是“思考”。

虑 《说文・思部》:“虑,谋思也”。“虑”比“思”多一层谋划的意思,因此“虑”的难度大于“思”。

谋 《说文・言部》:“虑难曰谋”,即有难度的考虑称为“谋”。《内楗第三》中有“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结合此例和上下文,圣人谋划的是天下大事,前提是与君主的意见有吻合的可能,因此要求其在知晓君主意图的基础上反复考虑。

综上,在难易程度方面,大体上是“谋”>“虑”>“思”。

(2)语义侧重点有差异

思 侧重于详细、细致地思考。如《忤合第六》中的“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强调苦苦思索,而《内楗第三》“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强调思考的细致性。

虑 侧重于考虑事情的基本情况、发展、变化。如《捭阖第一》中的“圣人因而为之虑”考虑的是对方的程度和数量。

谋 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结果。段注曰:“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证明“谋”的“成事”特征。又如《抵戏第四》:“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显然,“可以上合,可以检下”所表示的“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之意是“谋”的效果,可见“谋”须商议出办法。同样地,在《摩篇第八》中有“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圣人之所以被称为“神明”就是因其“谋之于阴,成之于阳”,谋划成功是必要条件。

(3)语法功能不同

思 可作主语和谓语,如“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中的“思”作主语。“思”作谓语时后面可以直接加宾语,如“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

虑 仅能作谓语,后面不可加宾语,如“圣人因而为之虑”。

谋 亦仅能作谓语,后面可直接加宾语,如“圣人谋之于阴”中谋后直接加了宾语“之”。另外,“谋”与宾语之间有时会用“于”字隔开,如“度于大小,谋于众寡”。这并不能说明“谋”不可直接加宾语。因其加“于”字仅是为与前一句“度于大小”在音节上保持一致,产生和谐的美感。

(4)词的结合能力不同

虑 在“思考”这一义位上,“虑”可以跟与其词义相近或相关的“思”、“谋”、“怀”并列使用,组成“思虑”、“谋虑”、“虑怀”等词。由此克服了多义词的不确定性,使其取义有单一性,具有增强气势、强调突出“思考”这一语义的作用。

思 谋 “思”和“谋”仅能跟“虑”并列使用,组成“思虑”和“谋虑”,词的结合能力弱于“虑”。

周密,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2009级汉语言专业学生。

上一篇:浅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 下一篇:底层现代性的话语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