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董雅娟

时间:2022-03-11 02:56:08

说起董雅娟,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这个瘦瘦弱弱的女教授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劲头。

在日本留学时,她每天清理牛圈,用铲子铲牛粪,并以此为傲;搞科研时,她历经上千次失败,从“量变”转“质变”,搞出好几个世界第一。创业时,她放下教授的架子,从日本来到淄博郊外的小乡村,向村民推荐她的克隆牛。创业初具规模后,她又开始琢磨怎么让企业上市。

董雅娟是个闲不住的人,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对学业和事业却要求颇高。她常说,人活着就是活“精神”。她与牛相伴,研究牛,开发牛,推广牛,自己也因此越来越“牛”。难怪很多人说:“她是一个奇女子!”

牛人”董雅娟是克隆技术领域的佼佼者。2010年,董雅娟入选山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第一层次,获聘“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今年明,被授予“淄博市杰出人才”称号。

董雅娟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1992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后留学日本,师从世界著名的畜牧学教授、有日本畜牧学界“四大金刚”之一称号的铃木达行先生,同时还是铃木达行研究室创立以来惟一的女博士。

在日本的留学经历成为董雅娟一生的转折点。日本的教育理念和处事方式给了董雅娟很大触动,直接影响了她对学术的认识和日后创业道路的选择。

重实践,倡力行,让董雅娟受用终生。“读博士,过啥?我喂牛、清牛圈、清牛粪,实验室所有动物我都喂过,每个博士必须得喂,你得实践,得了解它的性格才能研究它。人家也有工人,但是你必须亲自做,这是我导师培养学生的特点。”但最开始,做这种活让董雅娟确实有点难以接受。

“第一次掏牛粪的时候,我可委屈了。我就想,我到这儿干啥来了,我来给你掏牛粪来了吗?”但是,董雅娟逐渐意识到,这是导师在有意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培养他们与动物的感情,“有感情你才能更好地研究它,不实践,你学这个有什么意义?”领会了导师的良苦用心,能吃苦的董雅娟欣然接受了这个活计,和同学一起清理农场。农场很大,铁铲也很沉,她个弱女子有点吃不消,师兄们看见,常常过来帮她。“总让人帮也不是个办法”,董雅娟凭借股倔劲,每天多干一点,渐渐地,“力气大了,就能自己干了”。

后来,她回国后自己带研究生,传承了“重实践”的教育精髓。她不主张学生一味“邀游书海”,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才是硬道理。她上课时不照本宣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介绍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上,并以此为指导,点拨学生做科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科学家,你的科研成果放在实验室,(即便)得了一等奖,有什么意义々我现在做产学研,承担‘863’项目,就是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农民致富。这更有挑战性,可以说远远超越了实验室那种单纯、枯燥的劳动。”这是董雅娟正在做的事。

2003年,董雅娟参加“百名博士淄博行”活动,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联系洽谈。但是,当时的农村对于科研成果了解极少,认可度也比较低。董雅娟先后走访了3个村子,或者一上来就吃了闭门羹,或者在敲定最后细节时被迫搁浅。身为大学教授的她,连连碰壁,不服输的劲头又一次助她找到了成功的土壤。

仁里村是高青县个小乡村,基础设施很差。肉牛新种质产业化开发基地刚建起来的时候,上厕所没地方,他们就现挖个坑,把周围一围,当做厕所。办公室的墙没抹灰,冬天透风,上来的菜不及时吃,呼呼地就冻成冰碴儿了。但董雅娟不在乎这些。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比住在学校奖励给她的三层别墅里有意义。她说“人啊,高高在上的没意思,你会很乏味的,但是你一旦有了自己的事业,你就不知道累不知道啥,不吃饭都不饿,人活着就是活精神,这个太重要了。”

董雅娟创建的山东布莱凯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在淄博高青扎根。这里同时也成为青岛农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这个大平台给董雅娟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国际首例携带有抗疯牛病基因的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在这里诞生。她所承担的两个国家863计划――体细胞高效克隆技术和被她喻为“吃进去的是草,挤出去的是药”的生物乳腺反应器也开始启动。

而随着高青被纳入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董雅娟主持开发的“10万头高档肉牛产业开发”项目成为黄三角的签约项目。2010年3月,高青县召开10万头黑牛产业化工程推进会。小黑牛的牛肉产品也已进入“世博会”。

董雅娟看到了把“小黑牛”做成“小金牛”的最好契机,正着手把他们的公司做成上市公司,吸引社会资金来发展,扩大养殖规模,让老百姓都吃得上,吃得起。

现在,董雅娟的基地已发展到核心群繁育优质高档肉牛4000多头、育肥出栏1万头的规模,直接带动3万农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进行高档肉牛养殖。她的公司免费对养殖户的黄牛进行高档肉牛胚胎移植,小牛出生后1个月,按每头2000元的价格回收,养殖户可获得纯收入1000元。委托育肥高档肉牛24个月,每头牛可获得收入6000元,纯收入3000到5000元。

“黑牛惠农,科技当先”,董雅娟带来的高科技深刻改变了仁里这个小村庄。路修上了,路灯装上了,全村都用上了沼气。董雅娟骄傲地说:“你看,农村现在都是这副景象了!”

上一篇:张民,让包膜控释肥走向产业化 下一篇:走在黄三角生态开发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