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3-10 06:14:08

我市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自2002年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至今,已平稳运行了近十年时间,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基金收支基本平衡并略有结余,基本保障了广大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医疗保险政策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随着医疗费用水平的不断攀升和参保职工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基金支付风险问题已成为影响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本文从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大额救助金支付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分析

(一)从账面基金结余和实际基金结余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社保基金会计制度的规定,医疗保险基金的账务处理实行收付实现制又称实收实付制,即是以收到或者付出现金的时间作为标准确认收入或费用,将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支出的现金都作为本期费用。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当期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情况,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财务数据。就我们我市医疗保险基金而言,财务账面存在虚增基金结余的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一方面存在虚增收入的现象。我市医疗保险基金征缴征收一直比较及时,特别是自2009年启用五险合一,一票征缴上线系统后,单位缴费更加及时(否则,一旦住院影响医疗费的结算),截至到2010年末几乎不存在欠费现象。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账面支出并不是当年实际发生的医疗费支出,医疗费的拨付存在延迟现象。我市对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的拨付和特病门诊医疗费的拨付基本上是采取“后付制”结算方式进行支付。在2010及以前年度对于特病人员发生的门诊医疗费一年报销两次,上半年的医疗费于每年的5月份报医保处业务科审核,下半年的医疗费于每年的12月份报医保处业务科审核,这样下半年发生的门诊医疗费就全部延迟到下一年度拨付;对于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由于数据上传和业务科审核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定点医院到医保处结算拨款一般都要拖后2-3个月。

从以上分析看出,医疗保险基金账面累计结余不能真实反映出我市医疗基金结存情况,容易造成信息误导,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为了准确、客观、真实的反映医疗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建立基金运行情况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必须分析出医疗保险基金的实际结余情况。

2010年12月31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调整表

项目 账面累计结余(万元) 一次性缴纳收入(万元) 延迟2011年度拨付费用(万元) 实际累计结余(万元)

统筹基金 3553.1 405 755.83 2392.27

大额救助金 -639.08 222.54 -861.62

合计 2914 405 978.37 1530.63

(二)从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实际结余可支付月数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得到我市2010年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实际结余是1530.63万元,按照2010年度财务账面医疗费支出情况测算累计结余可实际支付月数为6.4个月。

实际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测算表

年度 统筹金支出(万元) 大额救助金支出(万元) 医疗费用支出合计(万元) 月平均医疗费支出(万元) 实际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个)

2010 2311.2 555.39 2866.59 239 6.4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政策及基金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鲁人社【2009】55号文件中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的要求,将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预测的关键性指标。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原则上应控制在6-9个月平均支付水平,基金累计结余超过15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的,为结余过多状态,累计结余低于3 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的,为结余不足状态。由此可见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处于不高不低状态,就目前来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累计结存比较合理,抗风险能力一般。

(三)从参保人员在职、退休比例,职工住院率、住院报销费用、人均费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虽然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比较正常,实际累计结余可支付将近6个半月的医疗费用支出。但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形势也不容乐观,我市地处市区,底子薄,没有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很多破产改制单位的参保在基金缴纳上,出现了缴纳得少,支出得多的"倒挂"现象,给医保基金支付带来风险和潜在的压力。乡镇街道退休人员较多,特别是三个街道参保人员中退休人员比重较大。退休人员不缴费,还要划入较高比例的个人账户,导致统筹基金收入减少,退休人员发病率高,医疗医疗费用支出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均医疗费用逐年增加,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医保基金的风险。

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研究

自2002年以来,我市医疗保险工作取得成绩显著,较好的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管理制度创新上实现了新突破,我市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实现了市级统筹,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险结算办法,重点加强了基金监管和定点单位的医疗服务监管,严格医疗待遇稽核,确保了基金的安全和参保人员医疗待遇的及时落实,实现了医疗费用及时结算,方便了参保单位和人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做好外部基金监管,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新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中明确欲更好地监管社保基金,须重视外部监督,引入社会监督。不能自己监管自己,应强化第三方监督。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行政监督将对基金运转方向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劳动保障、财政和审计部门等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向政府和基金监督组织报告。”这一规定界定了基金监督的主要部门、基金监督的范围以及基金监督结果的处理过程。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国务院[1998]44号文件就明确提出“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以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这项规定体现了基金监管的社会化职能,如何运用好这项职能,对于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这种来自于不同群体的基金监督组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促使经办部门更全面的管理老百姓的“治病钱”。随着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基金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化作为参保人员有权了解基金收支动向,监督基金使用,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合理知情权,要求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告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做到基金管理透明化、使用合理化,以便于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强内部基金控制,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转

1、统筹做好参保扩面增收工作,增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面。根据医疗保险“大数法则”的原理,要增强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共济及抗风险能力,必须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就目前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率达到了100%,扩面的重点在于个体工商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我市充分利用局监察大队对各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用工年审的机会,把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一项督查内容,对没有组织基本医疗保险登记和申报的单位开展专项监察,并以此为契机,向未参保单位特别是一些规模企业进行宣传、督查,使许多单位认识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性,促进了扩面征缴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医保处统筹科要加强对缴费基数的稽核,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2、充实壮大稽核监察部门力量,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稽核监督力度,强化医疗费用支出的监管。医保基金的总数是有限的,其作用为参保对象出现疾病时用于疾病治疗,是参保人员的“救命钱”,决不可以滥用。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基金结余率逐年降低。因此医保监察部门应该加强监察的力度,坚决杜绝超剂量用药、自行加收费用、不合理检查、将自费项目改为医保内服务项目、造假病历挂床、分解住院等手段骗取医保基金。注重从源头上及时查堵漏洞,确保保险基金每一分钱的使用都必须做到公正、透明,既不能搞暗箱操作,也不容许有骗保、诈保的现象出现。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加大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医疗费支出监管措施,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督促医疗卫生人员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建议定点经办医疗机构定期分病种公布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人均费用支出水平,通过舆论和社会评议监督,促进定点医院降低住院费用成本;对于享受特殊疾病门诊报销待遇人员,建议可以按照病种进行定额报销,提高参保患者费用节约意识。

3、探索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在实施医保的过程中,医保行政管理部门及经办机构应逐步摸索出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支付制度,意在促使医疗机构建立成本约束机制,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行为,从而达到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在确定支付制度时,一定要“以收定支”,而且最好在实施一种主要的支付方式时,针对其他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支付方式,即采用混合的支付制度。现在可以考虑对现行的以项目付费(即后付制)结算为主的费用支付制度进行调整完善,改为总额预付为主的支付制度,同时对部分病种试行单病种结算。在总额预付方面,可运用我市医保运行十年来的经验数据,测算各等级、各类型医院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真实水平,合理确定各医院的费用额度。在病种结算方面,可先从部分常见、多发病种试行,运用医保经验数据测算确定不同等级、不同医院的病种结算标准。同时,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亏损一定要客观分析,合理地控制给予补偿的部分,对不合理的部分或无合理原因解释的部分,坚决不能给予补偿,以杜绝定点医疗机构钻空子违规和产生依赖习惯。

4、强化基金财务管理,确保基金的安全、准确、高效。首先,应按照现行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规定,认真管好参保人员的“保命钱”。一要疏通医保基金的运行渠道畅通,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规定,做好基金运营生息工作。二要认真做好医保基金的及时转存定期存款工作。要加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监测,及时对医疗保险各项统计和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其次,在遵守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同时,还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具体来说应包括基金收支预算编制制度、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基金保值增值管理办法、基金监督管理办法、稽核审计办法等。只有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才能为基金财务会计工作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再次,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医疗保险基金核算和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用一些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使基金管理更加合理化、全面化。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真实、准确记录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状况和全面掌握参保单位的缴费情况,完整地反映当期医疗费实际支出的总体情况,进而真实反映出每个会计年度基金结余的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为科学、详实的编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提供了有力依据。

总之,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它深入到医疗保险经办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放眼全局,把握细节,保障基金不出风险。作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担负着对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和运营的重任,必须从内到外全方位管理好群众的“保命钱”,为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做好铺路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上一篇:浅谈加强财务管理的一点体会 下一篇:城市垃圾焚烧项目BOT投资企业盈利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