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水资源污染与科技

时间:2022-03-10 04:57:47

研究水资源污染与科技

1水环境与水生态现状

1.1江河湖库污染日趋严重

近20多年来,伴随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国污染负荷排放量逐年持续增加。尽管国家对环境保护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我国工业当前仍处于高耗高排的发展阶段,治理速度远远滞后于水体污染速度,加之我国目前对污染控制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不够,导致大量废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湖泊,造成我国总体水资源质量呈现恶化发展趋势。

1.2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从成因分析,水力、风力、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形式多样,分布类型复杂,治理难度较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牧区草原沙化严重,全国牧区2.25亿hm2可利用草原中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1.3河湖湿地萎缩及生态功能衰退我国江河断流、河湖湿地萎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北方缺水地区,生态用水被肆意剥夺,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4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严重由于地表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加剧,我国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区面积从8.7万km2扩展到18万km2,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在地下水量大量超采的同时,城市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在全国调查的118个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轻度污染,仅有3%的城市地下水基本清洁。

2水资源治理对科技发展的需求

2.1应用基础研究方面

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如何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又能维持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这是水环境与水生态领域中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对于不同流域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通过水资源配置、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综合研究确定,其中包括研究不同河流的生态需水量、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准则以及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与此同时,工程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当前迫切需要系统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及评价方法研究,重点研究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小水电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当前发展迅速。如何减轻小水电工程对于溪流生态的负面作用,也急需加强规划评价研究。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开展城市化发展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等水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研究,建立起水土资源综合规划的科学方法。洪水资源化利用已经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迫切需要将洪水资源利用、防洪减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系统的技术体系。水环境与流域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涉及因素复杂,迫切需要开展水环境与水生态价值、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水环境保护效益定量评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涉及生态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2.2应用技术研究方面

长期的治污实践表明,依靠局部的、单一的污染物控制和点污染源治理难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的区域性和流域性重大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在区域(流域)尺度上系统的、综合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建立起区域和流域尺度的水污染防治体系。在具体治理技术上,需要根据我国水污染的趋势和特点,系统开展对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及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研究,同时加大污废水资源化处理的力度。在水土保持方面继续加强对土壤侵蚀研究,加强水资源与土壤资源的同步高效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建立起以降雨地表径流调控和水土资源同步安全、合理、高效利用技术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体系。在河流走廊生态修复方面,在充分调查分析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胁迫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与生态友好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水库及其他工程调度运行模式,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自组织,自我修复功能,在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加强水域生态监测系统技术研究与开发,实现从水质监测系统向水域生态监测系统转变。使水污染蔓延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缓解。20世纪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人们开始努力将发展与环保协调起来,以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替代末端治理逐步成为各国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近年来,对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探索又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

作者:庞淑清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梅里斯乡政府水利站

上一篇:研究新时期科技下得简约设计 下一篇:管窥工程保险的用处和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