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瓯乐奏响天籁之音

时间:2022-03-10 02:37:14

带着历史的沧桑感,由瓷瓯、瓷钟、瓷埙、瓷笛等组成的青瓷瓯乐在清脆而悠扬的乐曲声中,再现越风瓷韵。青瓷瓯乐从古老的上林湖缓缓走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穿越千年时空,还原天籁之音。她让国内外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她自觉地担当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崇高使命。

2012年7月14日至15日,德国石荷州国际音乐节。

浙江慈溪青瓷瓯乐团演出的《越风瓷韵》音乐会深深地吸引了德国观众。越瓯、编钟,编磬、瓷埙、鸟哨、瓷笛……这些带着青瓷清脆特质的乐器与美妙动听的古风清音,博得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当瓯乐演奏德国民歌《春天来了》时,台上演奏的音乐声与台下观众哼唱声连成一片,气氛热烈而动人。全部曲目演奏完后,迎来了德国观众持续不断的雷鸣般的掌声和呐喊声。“这是最美的中国原生态音乐。”许多德国观众激动地称赞道。

受浙江省文化厅组派,慈溪市青瓷瓯乐团赴德国参加石荷州国际音乐节。这是由德国政府主办的音乐盛会,也是德国传统音乐领域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音乐盛会之一。

青瓷瓯乐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星空奏响了天籁之音!

夺得千峰翠色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陆龟蒙描绘越窑青瓷的诗句,从中可见越窑青瓷的冰清玉洁,而这份清丽温婉,也正是青瓷瓯乐的独到之处。

千峰夺翠的上林湖,因是青瓷的发源地而载入史册。曾经的辉煌在一千余年之前,这里生产的青瓷器物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贡品而被列为皇家专用。光亮而青翠的釉色,典雅而别致的造型,在当时曾有“秘色瓷”之称而享有盛誉。上林湖越窑是最富盛名中国瓷窑之一,它以其青瓷产品之精美独特,在中国前期瓷史上占据了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可惜的是,到了宋代以后,越窑渐趋衰落,昔日里炉火熊熊的龙窑,从此逐渐冷却。

其实,古代先民创造的陶质吹奏或打击乐器起源极早,在《诗经》、《易经》中已多有记载。自秦汉至两晋,此类乐器在宫廷中更是广泛应用。到了隋唐年间,上林湖越窑开始生产青瓷乐器,并逐渐向民间流传。为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此时的青瓷乐器已开始出现“八缶”、“九盏”、“十二瓯”等名称,每件器物以盛水的多少来区别音阶,并由此而创作了很多经典曲谱。

1998年底,慈溪的寺龙口窑址考古发掘顺利结束。在整理出土瓷片时,考古人员发现了越鼓、越埙、越钟、越铃等一批古代乐器,共计有31件之多。这批青瓷乐器的出土,不但在古陶瓷领域引起了轰动,同样给音乐考古界的人士以极大的惊喜。以前在各类史籍中记载的青瓷乐器,如今有了铁板钉钉的实物佐证,它在为青瓷乐器的恢复提供了扎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也让见于文献记录的青瓷打击乐器不再是纸上谈兵。正是这一原因,寺弄口窑址的考古发现成果被评为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奏响中外文化交流的天籁之音

2002年11月,原任法国驻澳大利亚文化参赞、时任法国新奥尔良爵士乐团领队的西蒙先生来慈溪考察访问,作为彼此间的交流节目,慈溪民族乐团为法国客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瓷瓯乐演奏会。当一根根筷子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打击碗、盘、杯、盏等青瓷器物时,其美妙的旋律如山泉滴洞,既洪亮又余音袅袅,声虽轻却悦耳动听。演出结束,酷爱音乐的西蒙先生不但对青瓷瓯乐赞赏有加,还热心地当起了“红娘”,在他的推荐下,慈溪民族乐团于2003年初接到了法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法国沃黑沃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函。这一年的8月16日,当地时间晚10时,作为沃黑沃国际艺术节首场演出的压轴大戏,慈溪的青瓷瓯乐首次登上了国际舞台。这次演出的时间原定45分钟,因观众持续不断的热烈鼓掌而增加了25分钟。他们为青瓷瓯乐的神韵所陶醉,甚至在演出结束后纷纷走上舞台,对青瓷乐器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想对美妙乐曲的发声原理一探究竟。

穿越千年时空,还原天籁之音,2005年9月,青瓷瓯乐团赴香港演出,璀璨的历史,迷人的旋律,让过惯了快节奏生活的香港市民领略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精湛和美妙。在一阵阵惊叹中爆发出一阵阵掌声,他们完全迷醉在精美瓷器发出的古韵之中。2007年10月和2012年4月,青瓷瓯乐团两次赴台湾演出。第一场的演出在台北的亲子剧场,看到各种天青色的编钟、排瓯、管钟在台上整齐排列,其气度和阵容就让台下的观众叹为观止。这场名为《越·瓷风》的音乐会以其和谐的音韵、明朗的节奏,获得了岛内音乐界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第二次赴台的首场演出是在桃园县的展演中心。当天晚上大雨如注,但丝毫没有影响观众的情绪,在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中,呈现出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烈场景。在台中地区演出之后,高雄玉皇宫董事长许文良先生在会见民乐团全体演职人员时说:“我为中华民族有这样一朶音乐奇葩而由衷高兴。台湾的历史文化大多来自大陆,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作贡献。”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青瓷瓯乐成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沟通手足之情的桥梁。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青瓷瓯乐在北京海淀区剧院隆重登台。大幕开启,一曲《越·瓷风》带着历史的沧桑感,于薄雾缭绕中向观众缓缓走来,由瓷瓯、瓷钟、瓷埙、瓷笛等组成的器乐演奏,在时而激昂、时而平静的变幻中再现了唐宋遗韵。幽然响起的清冷瓷音,婉转而悠扬,在浓郁的古风中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瓯乐的魅力。

为了让瓯乐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慈溪市专门成立了青瓷瓯乐团,特聘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教授兼任艺术总监,宁波市艺术研究院杨浩平兼乐团常任指挥。乐团对以前演出的节目、曲谱、乐器的配置以及舞台的效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优化,除保留以前成功演出的如《九秋风露越窑开》《梅花三弄》《月下笛》《越·瓷风》等曲目外,还着力于历史渊源的挖掘和新节目的创排,努力做到使瓯乐在演出时既能保持古风古曲的神韵,又能追随时代步伐,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代表性项目,青瓷瓯乐于2012年7月赴德国作交流演出。这次演出除15个保留曲目外,还专门改编了德国民歌《春天来了》等。首场演出在德国首都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之后又在石荷州国际音乐节展演。每当青瓷瓯乐的节奏响起时,语言不通的德国观众先是仔细聆听,随即会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在石荷州国际音乐节演出结束后,演员们连续谢幕三次观众依然不愿散去,直至艺术节组委会代表上台做了说明后,他们才意犹未尽地离去。对于观看的感受,他们都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我们欣赏到的最美的中国原生态音乐。”

传承与创新双翼齐飞

借问瓯乐何处来?那是15年前在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出众多的古代青瓷乐器。有了真实的历史参照物,就为重新复制带来了可能。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2002年6月,越窑青瓷瓯乐在慈溪第十三届杨梅节上正式向公众亮相。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越窑青瓷瓯乐如何传承?为此,慈溪市多次邀请国内音乐、艺术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越窑青瓷瓯乐的传承与发展,并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

越瓯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有钟磬之韵味,金石之音质。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教授曾多次赴慈溪考察上林湖越窑遗址及青瓷瓯乐。当他第一次踏上上林湖土地时,就深深地被上林湖越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他坦言:“瓯乐以青瓷乐器为主,因此要认准乐器特色,使其具有尽可能丰富的表现力。”他还激动地断言:“若能把唐宋时代的青瓷瓯乐与‘海上陶瓷之路’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创作一批音乐作品,定能引起国内外考古界、音乐界的轰动。”

台北市立民族乐团郭玉茹团长说:“你们在现有民乐基础上,挖掘、发展唐宋青瓷瓯乐,看了听了令人振奋,耳目一新。这种具有民族特色音乐,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都会喜欢。你们一定要继续探索,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中国歌剧舞剧院音乐家杨春林说:“我看了瓯乐《越·瓷风》,整个作品非常完美,乐曲编配也有新意,首先是乐器把大家震惊,其次是乐音美妙动听,虽然是古乐器演奏,但它同时体现现代气息和现代风格,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将来要走的一条路,要把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风格、现代人的审美有效结合起来,然后让大家喜欢它、推动它。民族的东西一定会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能了解你们这样的乐团。”

随着目前青瓷瓯乐的发展,简单的击瓯在审美层面上已不能满足中外观众要求。目前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所用的青瓷乐器,有一些是根据出土文物烧制的,但有一些乐器有了新的创制。有的乐器组合也更契合现代,比如现有青瓷编磬采用十二平均律排列,演奏更加流畅。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的瓷 埙为三孔埙,现在复制的有九孔埙,可演奏十三度音域内的所有半音。同时,他们还研制了一批新的青瓷乐器,扩展青瓷乐器系列,提高和丰富其音乐表现力。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青瓷瓯乐的演奏乐器已由原来的四五种发展到目前的缶、瓯、盏、埙、钟、磬、片琴、管钟、笛子等十几种,除埙和笛子外,其余均为打击类乐器。在演奏的形式上也渐趋多样化,现在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型,即以敲击缶、瓯、盏、铃等来完成一首曲子的演奏;二是合奏型,即以打击类和吹奏类乐器相结合共同演奏;三是混合型,即以瓯乐为主,再配以其他管弦类乐器一起演奏。瓯乐演奏的乐器与形式多样化了,演奏的效果也就更为理想。慈溪青瓷瓯乐入选2012年10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大典”展演,奏响了更为奇妙的天籁之音。

在乐曲传承方面,他们遵循着同样的理念。一方面,他们一直在挖掘整理当地流传已久的古代乐曲,比如从晚清流传下来的以工尺谱的形式记录的乐曲,以及一些民间小调,并结合根据出土文物仿制的越瓯进行演奏,在最大限度内保证青瓷瓯乐的原汁原味,这类演奏更多地用于研究及展示古老的瓯乐艺术;另一方面,他们在完整保存原有演奏方式的同时,以瓯乐的特点为基础,创作、排演了《上林瓷风》《月下笛》《鸣鹤梦寻》等一批能体现青瓷乐器个性特点的音乐曲目,力求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保护。

上一篇:向“狐狸精”学习 下一篇:市南春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