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地区电网中的实践应用

时间:2022-03-10 07:18:08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地区电网中的实践应用

在“大运行”体系建设之前,电网调度运行管理和电网监控运行管理分属调度所和运行工区管理,由于受到专业管理模式、值班场所等方面的制约,两个专业虽然有很多的业务联系,但是无法实现业务融合,还经常出现由于沟通不畅、业务了解渗透不够造成的调控业务工作效率偏低。尤其是在电网发生事故异常,需要进行电网应急指挥处理时,若调控业务联系不协调、不流畅,会严重影响到电网运行方式的快速调整、电网负荷转移以及事故处理的速度,不利于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国网山东淄博供电公司按照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电网监控运行纳入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管理,实现调度与监控业务的深度融合,开展调控人员合署值班模式,为调控调控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

针对调控专业管理的新变化,我们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管理制度方面加强对调度、监控2个专业的全过程管控,建立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机制,不断促进专业间的融合,实现调控一体化合署值班模式下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修订地区电网调度管理规程及岗位说明书

根据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要求,结合省调颁布的监控规程以及下发的相关工作标准,调控中心重新修订地区电网调度管理规程补充规定,将监控管理纳入调度规程管理;完成了地区调度班的班长、调度长、正值调度员、副值调度员、实习调度员、地区监控班的班长、监控长、正值监控员、副值监控员、实习监控员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明确地区调度班的工作职责为:负责所辖电网和直调发电厂的调度运行;负责所辖电网的运行操作、事故处理和电压、潮流调整,执行电力电量计划;执行所辖电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执行重要时期保电方案;负责调度生产数据统计及分析;执行电网事故限电序位表。地区监控班的工作职责为:负责地域内变电站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和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分析;负责管辖范围内无人值班变电站新建、扩建、技改、检修后的“四遥”验收。

建设符合调控一体化要求的电网调控值班大厅

根据国网公司“大运行”场所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公司综合监控中心大楼建设完成了值班场所建设。2012年9月份,完成370平米的淄博电网调控值班大厅的建设,具备3个调度值班席位、6个电网监控席位以及48块67英寸组成的调控投影屏幕,完全满足调度、监控一体化合署值班的场所需求。

建设地县一体化的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为研发地县一体化的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淄博调控中心制订了详细的《淄博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地县)建设方案》,并与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全省第一套地县一体化的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经过半年多的时间,iES700系统建设完成。2013年5月系统各项功能通过了集团公司的验收,达到了设计要求,为调控一体化合署值班模式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手段。

省地县一体化调度运行管理平台全省调控系统投入运行

目前,由省调统一研发的调度运行管理平台全省调控系统投入运行,进一步规范了调控业务流程,强化了调控专业管理,也有利于促进调控业务的不断融合和渗透,提升了调控管理水平。同时系统还具备电网调度、监控等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每季度下发地区调度工作评价报告。

开展专业指标体系及目标管理

调控一体化合署值班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日常调控业务联系和事故应急处理两个方面。其中关于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统要简单说明一下:调控业务联系、电网方式调整属于日常调控业务联系范畴;而电网负荷转移时间及事故处理调控配合失误率则属于应急处置方面的要求。

(1)日常调控业务联系流程及流程说明。日常调控业务联系是指电网调控运行值班的正常工作,包括调控值班日志、检修申请票、调度指令票以及监控操作票等调控业务。其特点主要是计划性强,但是工作量大,较为琐碎。日常调控业务联系如果效率不高,将会牵扯调控人员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影响调控人员对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分析等管理性的工作,不利于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为此,调控中心结合调控一体化合署值班模式,按照电网调度规程、“两票三制”管理规定等制度要求,依托省地县一体化OMS系统,进一步理顺核心调控业务流程,细化管理、强化效果,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日常调控业务联系流程。日常调控业务联系流程的实施,大幅度地提升了调控专业间的工作效率,对促进调控业务不断融合、深化,提升调控管理水平,是一个积极的保障措施。调控值班期间的调控业务联系流程见图1。

节点1:由地区值班调度员发起该流程,并通知地区监控值班人员对检修申请、调度操作票进行回复。

节点2:地区监控值班人员对检修申请、调度操作票回复签字后,并根据要求做好记录或准备好监控操作票。

节点3:地区监控值班人员对检修申请、调度操作票回复签字后,值班调度员检查确认,并对检修申请、调度操作票流转。

节点4:地区值班调度员根据计划安排,进行调度操作。若进行遥控操作时,向地区监控值班人员下达调度指令。

节点5:地区监控值班人员根据调度指令,执行监控操作票,并及时向值班调度员汇报执行结果。

节点6:地区值班调度员完成相关调度操作,并检查确认归档。

节点7:地区值班调度员下达检修工作开工令。

节点8:地区监控值班人员根据现场检修情况和要求进行必要的四遥信息验收。

节点9:地区值班调度员接收相关的设备检修工作竣工汇报,并在完成送电操作后及时将检修申请归档。

节点10:调控中心分管领导定期通过电话录音系统对日常调控业务联系进行全过程监控、评估。

节点11:调控中心分管领导通过OMS系统对检修申请、调度操作票进行检查评估。

(2)电网应急处置时的调控业务联系流程及流程说明。电网应急处置时的调控业务联系是在电网发生事故异常时,为缩小事故范围,防止设备损坏和解救触电人员需要进行电网方式改变、负荷快速转移以及限电拉路等应急操作。其特点主要是随机性强,且需要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若电网事故异常反应和处理不及时,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保障电力客户的可靠供电造成极大影响。其间的调控业务联系见图2。

节点1:地区监控值班人员通过iES700系统发现电网事故异常,并及时汇报地区值班调度员。

节点2:值班调度员接收汇报后,对相关厂站的设备运行状况及时了解,判明情况,迅速启动事故应急处理。

节点3:根据规程规定及上级或其他调度机构的要求以及电网设备的故障异常状况,迅速组织、指挥电网事故应急处理。尽可能地使用遥控操作,以提高电网事故应急处理速度。

节点4:地区监控值班人员接收地区值班调度员下达的应急指令,并正确执行、及时汇报。

节点5:快速正确地完成故障隔离、电网方式调整、电网负荷快速转移以及非故障区域电网及设备送电等电网事故应急处理。

节点6:值班调度员、地区监控值班人员做好沟通,确认好系统临时运行方式,并对电网加强监视、分析。

节点7:调控中心分管领导定期通过电话录音系统对电网应急处置时的调控业务联系进行全过程监控、评估。

进一步完善监督与考核

通过进一步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在调控业务联系上,电网调度负责电网运行的组织、指挥和指导工作。调控中心专业管理工作执行上级对下级监督,两班组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监督考核。将调控两专业管理纳入调控中心管理工作评价,并结合省调下发的地区调度工作评价对执行好的班组进行表扬奖励,对执行不到位或造成不良后果的班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通报考核。

调控一体化的总结与改进

当前模式的优点

(1)调控一体化合署值班模式下,调控运行值班人员配合更加娴熟,调控业务联系更加规范,调控业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异常情况,值班调控人员间及时沟通,加强对电网设备异常情况的分析和监控,使异常设备得到及时处理,避免异常设备失去监控造成事故,尽快恢复设备健康运行。

(3)事故情况,便于调度人员及时了解设备跳闸信息,对电网异常事故情况全面掌握,正确进行事故应急处理,缩短事故处理时间,尽快恢复对用户的供电,减少用户损失。

(4)随着调控业务的深度融合,确保电网运行的各项指标符合规程要求,确保电网优质、经济运行。

(5)快速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和快速转移负荷操作时间满足省调要求,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6)快速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和快速转移负荷以及220千伏线路计划停电的开关操作尽量采用遥控操作,提高操作效率,减轻了现场运维人员的工作量。

今后的改进方向

(1)调度、监控运行值班人员间的业务联系、配合娴熟程度、调控业务融合度、快速调整电网方式、转移负荷操作时间要求以及异常事故应急处理中相关规程和制度标准要求还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2)调度、监控专业间的相互学习、渗透不够。两专业间存在对对方业务了解不够、不深,造成配合不流畅的问题。

(3)在电网发生重大事故(或重大方式调整)后,加强交接、沟通不够,对电网方式薄弱点掌握不全面,有时监控、分析不到位。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符合当前电网发展趋势,通过调度、监控专业的融合不断深化,业务联系更加密切和协调,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调控运行日常管理、无人变电站运行方式的调整、电网快速转移负荷以及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应急指挥方面更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电网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了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作者供职于国网山东淄博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上一篇:ERP在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业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探... 下一篇: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