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时间:2022-03-10 05:19:25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摘 要: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反思新课标

一、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平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平台就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平台。……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并不能要我们的学科教师都费力搞什么多媒体课件,我们只要学会拿来主义和再加工能力,如果有现成的电梯大家都不去使用,岂不是对资源的浪费?浪费了网络资源,还浪费了你自己的精力。近来,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而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更是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崭新课题。

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地教和被动地学的关系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教师。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热情的帮助者,正如萧伯纳(George B.Shaw)所倡导的那样:“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三、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种模式”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上,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就我们学校而言,2000年我们就在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中全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乃至延伸到课外)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

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模式最终仍然会使得教、学双方都感到厌倦。在厌倦的情绪中,那种运用设置任务(问题)构搭脚手架的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将以失败告终,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容易将人一步步引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以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很难在网络无边际的游荡中回到原先的问题。因而我们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的混乱状态,进行新的思考。理论指导的实践是多方位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有很多可创造的空间,如果抱着一种成功的喜悦不放,势必固步自封。因而我们必须开放思想、不断地尝试,创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种模式”,不应该被上述的“混乱状态”牵着鼻子走。

上一篇:当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思考 下一篇: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