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现代化建设思想

时间:2022-03-09 10:33:00

孙中山的现代化建设思想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先生不仅首创了中国革命的理论,而且首创了中国建设的理论,这就是在《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论著中系统全面阐述的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在回顾与“反思”以往的现代化运动、总结以往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他开始构建现代化思想理论并逐步加以完善。现代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思想,主要包括: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只有实现革命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即只有“救亡”,才能“振兴”,而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对外开放等。孙中山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建没中国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宏伟蓝图,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一心要建设中国,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政治修明、人民安乐、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的共和民主富强康乐国家。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设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建国大纲》、《钱币革命》、《十年国防计划书》等著作中。他早年精通“西学”,他说:窃尝深维欧美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关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四项原则,孙中山都有自己的解释。他说:“所谓人尽其才者,在于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质有智愚,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故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才;鼓励以方,则野无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幸进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则人能尽其才矣。人能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俱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说到“地能尽其利”,在于设立农政机关,兴办农业学校,制造农业机器,使用机械,应用科学;关于“物尽其用”,他主张发展自然科学,进行各种研究,生产各种机器,用机器开垦资源,“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之事”;在讲到“货畅其流”时,他主张商品流通的各种渠道要畅通,在国内不设关卡,不阻碍货物流通,保护商业,多办铁路轮船,促进运输便利,扩大载运量。他总结说:“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财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孙中山的经济建设设想,牵涉到各个方面,范围广泛。但他的具体建设蓝图,却明确写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在《建国方略》一书里,他分三部分:一是心理建设,即以“知难行易”为中心的《孙文学说》;二是物质建设,即“实业计划”;三是社会建设,即《民权初步》,后又包括《五权宪法》、《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其目的在于推行民主政治,根本改革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和种种愚民政策。这三方面的“建国方略”,是全面大范围的全国统筹。在全国统筹中,要把交通运输(轮船、铁路)的建设放在首要地位,交通先行。

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孙中山用英文写成《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他在自序中说,欧战甫完之夕,作者始从事于研究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而成此六种计划。盖欲利用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突飞之进步,且以助各国战后工人问题之解决。在全部“物质建设――实业计划”项目中,其排列顺序及建设重点,都把交通运输放在首位,在铁路中心及终点,在商港码头、交通要地,建立新式城市、新式市街及新式公用设备;其次是水利建设,包括疏浚各主要河流;防治黄河,以及水利灌溉,水力发电等;再其次是钢铁联合企业、建筑材料企业及矿业之兴办与发展;又其次是农业之发展。在此项之后,是蒙古、新疆、青海水利灌溉事业的兴办;在中国北部、西部、中部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建造森林;移民东北、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详言之,其第一计划:首先是建设北方大港。他主张北方大港建设在直隶湾秦皇岛与葫芦岛之外,在大沽口与秦皇岛两地之中途,青河与滦河两口之间。这里深水不冻,可建设一个如纽约港的大港。同时建设西北铁路系统,与此大港连成一片。再开浚运河,联络北方通渠及大港,开发直隶、山西等省煤铁矿,设立冶炼工厂,移民蒙古、新疆。

其第二计划,首先建立东方大港。他主张东方大港建立在上海港之外,上海港可作为东方大港之辅助港。东方大港之最良位置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位于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此间两点相距约有15公里,应自此岬至彼岬建立一海堤。在乍浦一端的高山数百尺之处,开一缺口,作为大港之正门,此港可称为计划港。他说:“在杭州湾中,此港正门为最深之部分,由此正门出至公海,平均潮水深36尺至42尺,故最大远航洋船,可以随时进出此口。故此计划港,作为中国中部一等港,远胜上海也。”在第二计划中,几乎所有内容,均属水道系统航运之建设,其中用十之七八篇幅谈建设内河商埠、改良扬子江水路及运河疏渣和航运。只在最后用少量篇幅,谈兴办大水泥厂之事。

第三计划,首先主张改良广州为世界港。在广州建立南方大港同时,他计划改良广东水路系统,并建立西南铁路系统,在沿海建设商埠及渔业港,设立造船厂。从第三计划全盘来看,几乎都属于交通建设,以海港、航运为中心,连接铁路网,造成水陆交通极发达之网络。

第四计划则全部讲铁路建设。分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使中国全国各地均脉络贯穿,四通八达,成为高度统一连贯之有机体,保证各地经济流通,内陆荒芜之地均能开发。为配合铁路建设,在第四计划中,先生最后主张大办机车、货车、客车制造厂,以供应交通运输的需要。

第五计划专讲各种工业的兴办。其序列是:粮食工业、衣服(包括纺织)工业、居室工业(建筑业和其它土木工程行业)、行动工业(各种车辆及交通工具工业)。其主要内容属于人民生活的食、衣、住、行四方面的建设。此计划的最后一项,是印刷工业(包括文化出版等事业)。

第六计划属于矿业方面。他着重于铁矿、煤矿、油矿、铜矿、特种矿之开采冶炼,同时设立矿业机械制造厂、各种冶矿厂等,使各项资源能“物尽其用”,为各项建设服务。

上述孙中山的6个实业计划,规模十分宏大,而且各项计划相互联系,以交通为重点而贯穿之。在交通方面,铁路要造10万英里,碎石路(公路)100万英里。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等如纽约港之规模者数个,疏浚杭州至天津间大运河、疏浚西江至扬子江间运河、新开辽河与松花江间运河。这些计划还只限于有关国计民生、足以造成垄断的属于国家资本范围,属于私人资本范围的尚不在内。发展国民经济,自应有一总体规划,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使海洋与大陆连成一体,有全局观点。

孙中山主张经济建设既要利用外资,又要确保。因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财政困难,完全依靠自力,则力有不及,利用外资发展本国实业,成功之例甚多。只须操之在我,则有利而无弊。1912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一文中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国家欲大兴实业,而苦无资本,则不能不借外债。……借外债以营不生产之事乃有害,借外债以营生产之事则有利。美洲之发达,阿根廷、日本等国之勃兴,皆得外债之力。吾国借债修路之利,以三年收入,已可还筑路之本,此后每年所进,皆为纯利,如不单债,即无此项进款。美国铁道收入,岁可得七万万美金,其他附属之利,尚可养数百万工人,输送各处土货,如不早日开办,迟一年即少数万元收入,西人所谓时间即金钱,吾国人不知顾惜,殊为可叹。”

利用外资兴办实业,在孙中山各种演讲及文章中散见不少。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孙中山更提倡利用外资,“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而且十分强调中国能自操。1921年10月10日,孙中山说:“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吾欲操此发展之权,则非有此智识不可。”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有许多有利因素和潜在优势,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但关键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存在不少困难,必须加倍谨慎从事。而历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曾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在发展民族经济、建设民主政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像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人才等,特别是以经济繁荣促进政治民主、用政治民主保障经济发展的政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更有现实借鉴意义。人们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解读,通过与历史的重新对话,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未竟的事业,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独立自主,又对外开放。

(责编 卢成)

上一篇:史海螺号 第4期 下一篇:论古代中国之厌讼